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编导戏文

河南省编导统考纪录片高分答案汇总

编导戏文 2021-07-13 15:04:36


我们特意将河南省考生的统考试卷高分答题案例整理出来发给你,希望2020届河南编导考生能从中体会到高分的答题技巧,语言表达等。

 

2017年河南省编导类专业统考真题】

《数学大师华罗庚》

一、影视作品分析:请认真看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0分)

1.华罗庚是一位爱国的数学家,本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他一生为国家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25分)

答:

1)体现华罗庚对祖国热爱的细节有:

①1938年,他在美国完成进修立即回到西南联大,称“一定要与同胞共赴灾难。”

② 华罗庚从1949年就计划回国,并写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同学的信》,意在呼吁同胞回国。

③1950年,华罗庚回到清华园,辞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职位,而其学生陈德泉也说:“(华罗庚)想为祖国做些事情,他从未忘记。”

2)他一生为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有:

①参与两弹一星工程,为祖国国防事业助力。

②抗日战争期间奔赴西南联大任教,支援祖国学术研究。

③指导数学研究所工作,为祖国学术研究不断取得辉煌的成绩。

④到工厂中向数以万计的人普及教学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将学术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2.本片在讲述“1958年大跃进形势下,许多科学家走出研究所,到实际生产生活中找课题”这一段内容时,运用了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音乐,这首歌曲的曲名叫什么?请分析这段音乐的特点和作用。(15分)

答:

1)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居民大生产》。

2)特点:节奏欢快、喜庆且充满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

     作用:①烘托出时代背景下欢快激昂的快节奏生产气氛。

           ②体现出科学家们研究工作进展的火热。

           ③渲染了科学家与生产者们鼓足干劲的心情。

3.1931年和1956年在华罗庚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共同之处?(20分)

答:

1)1931年在华罗庚身上发生的故事:他的一篇论文被熊庆来发现,熊庆来极其赏识他,    请他来做清华大学算学系任职工。

     1956年在华罗庚身上发生的故事:陈景润来信对于华罗庚的研究“塔内问题”提出问   进方向,华罗庚请他来清华大学做学术报告。

2)共同之处:都是有学识的大家与有天赋的后辈之间“知遇”的故事;也都体现了大师   才之心和寻才之慧眼。

4.分析本片在讲述“华罗庚被日军扔下的炸弹活埋在防空洞里,后又被救出”这一情节时,是如何从声音和画面两个方面进行表现的?简要概述这一情节的内容。(20分)

答:

1)声音:通过对于华罗庚儿子采访的同期声进行讲述内容。

     画面:通过对于华罗庚儿子采访的视频资料以及黑白影像的情景再现讲述这一情节。

2)内容:西南联大所在地昆明是轰炸重灾区,华罗庚一次被炸弹活埋在防空洞,最后靠     边躲轰炸边挖掘,将华罗庚救了出来,此时的他已伤痕累累。

 

2016年河南省编导类专业统考真题

(第一场)】

《许江•一米的守望》

一、影视作品分析:请认真看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0分)

1、许江的油画作品《葵园十二景》是指哪十二景?简要分析许江为什么会对“葵”情有独钟?(25分)

答:

1)《葵园十二景》指的是:①《葵园十二景·斜阳红》②《葵园十二景·朔风流》③《葵园十二景·回春堂》④《葵园十二景·水云间》⑤《葵园十二景·安公子》⑥《葵园十二景·花田错》⑦《葵园十二景·西风瘦》⑧《葵园十二景·东风破》⑨《葵园十二景·秋风过》⑩《葵园十二景·六叟图》⑪《葵园十二景·信天游》⑫《葵园十二景·落凰坡》

2)原因:①土耳其的葵“指向昨天”,指向昨天曾有的辉煌,守望之感感动了许江。

          ②在内蒙古雪原寻找到的葵,充满坚守的力量,而葵所拥有的担当和坚守的情           怀令许江情有独钟。

          ③许江眼中的葵,亲切、明亮、朝看不见的地方生长,其趋光性令许江情有独           钟。

          ④在葵的精神的影响下,许江意识到对于中华文化振兴,慢慢归于沉静、持久。

2、本片是以什么形式开场的?这种开场形式有何作用?(15分)

答:

1)本片是以黑场加字幕的形式开场的。

2)①以字幕的形式开门见山的将观众带到故事之中。

     ②通过字幕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更为客观和直接。

     ③以字幕的形式开场,增强影片的多元性。

     ④字幕的使用使影片的叙事更为冷静。

3、本片重点提到学校那批著名的“进口图书”时,画面是怎么表现的?为什么说那是一批“著名的图书”?(20分)

答:

1)①通过黑白影像中的图书馆、黑白的旧照片,塑造出一种时代感、年代感和沧桑感,       再现当年的环境及同学们如饥似渴读书的情景。

     ②通过拍摄部分图书的封面进行展现。

     ③通过选取部分书中同时期同流派代表作进行表现。

     ④推镜头的运用。

2)①那批图书实质上是一批西方的经典,是一种延续。

     ②那批图书影响了一代青年,打开了一代人的视野。

     ③那批图书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推动着那些年轻人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4、本片在叙述“90年代中期,中国艺术界正在酝酿一场媒体的转换,装置与影像的春天即将来临······许江又开始创作一批综合材料的油画作品”这一段时,画面和音乐处理上有哪些特点?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20分)

答:

1)画面:①在走廊中快速穿梭,画面节奏极快。

           ②拍摄走廊时采用虚焦镜头和不间断的单一镜头,具有强烈的时空感。

           ③穿插当时的作品的观赏者,体现艺术与时代结合并进。

           ④叠画的使用。

    音乐:音乐节奏非常快且节拍分明,非常激烈的钢琴音

2)①通过穿梭的走廊体现时代的快速变迁。

     ②通过穿插的、一闪而过的作品体现新时期的艺术风格。

     ③快节奏的音乐表现了快节奏的时代发展背景,暗示着艺术世界在迎来快速的发展和       变迁。

 

2016年河南省编导类专业统考真题

(第二场)】

《沙漠人家》

一、影视作品分析:请认真看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0分)

1、归纳概括殷玉珍的性格特征,并列举相应的细节。(25分)

①殷玉珍非常善良。她在嫁到沙漠后,怨恨后选择了“用自己的心善,容纳他—白万祥的整个人生。”而白万祥也说,殷玉珍这个人心太好。可见殷玉珍非常善良。

②殷玉珍非常倔强顽强,她在沙漠中“气不过”,便下定决心要治沙,丈夫白万祥也称其“固执”。她坚持着“宁可治沙治的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把我欺负死。”可见其顽强倔强的性格特征。

③殷玉珍非常坚强。她在沙漠独自背着重重的树苗前行,甚至用双手开路,她提起沙漠中的生活,说:“眼泪不是白流的。”可见其坚强。

④殷玉珍非常爱孩子,且内心柔软。她提起儿子时称感觉对不起儿子,十分愧疚,过年时也在孩子们面前努力做出欢乐的样子,可见其内心的柔软。

⑤殷玉珍很直爽开朗,她和丈夫平时打闹嬉笑,在黄沙中苦中作乐,而提起公司时也说,“公司小事太多,麻烦。”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特别直爽又开朗活泼的人。

2、试分析本片在片头字幕出现前的特点。(15分)

1)画面上的特点:①采用了大量的空镜;②采用了背拍,增添了神秘感;③采用了逆拍,增加了轮廓感。

2)声音上的特点:①采用了殷玉珍的歌声开头;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③运用了笛声。

 

3、本片在叙述殷玉珍1985年由父亲做主,从陕北远嫁到沙漠深处时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具体是怎么表现的?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20分)

运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具体是这样表现的:(1)在画面上:①改变了色调,运用了黑白的色调;②运用了特写镜头;③采用了扮演的表现形式。

2)在声音上:采用解说词的形式,叙述了事情经过,讲述了殷玉珍从陕北嫁到沙漠的过程。

作者用意:便于观众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丰富了画面内容,增强了真实性。

 

4、本片两次采用了殷玉珍歌声,抒发了她什么样的情感?这在片中起到什么作用?(20分)

本片第一次采用殷玉珍的歌声是在影片的片头,第二次采用殷玉珍的歌声是在本片的片尾。抒发了殷玉珍在沙漠中种树治沙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作用:本片片头部分歌声的运用交代了影片的基本信息,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制造了悬念,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片尾的歌声再次体现了殷玉珍植树造林的决心,也体现了其多年坚持的不易。与影片开头的歌声遥相呼应,使得整个影片结构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深化了主题,传达了作品的主题和观点。

 

《风光摄影师-姜平》

2015年河南省编导类专业统考真题

(第二场)】

一、影视作品分析:请认真看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0分)

1.本片中哪些细节展现了姜平作为一个著名风光摄影师的特质?(25分)

本片中展现姜平作为一个著名风光摄影时特制的细节有:

①姜平在河北金山岭“披荆斩棘”,称“走这些路对我们来说家常便饭。”可见其作为一个风光摄影师的吃苦耐劳,不畏艰辛。

②姜平拍胡杨林时,不像他人一样只注重色彩的表达,而是透过构图和元素组合来彰显胡杨的内涵,展现其将情感与风光相结合的特质。

③闻丹青称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最好的表现方式,可见其经验独到。

④在赴南极拍照时,姜平为了抓拍企鹅的一个细节,不惜趴在冰面上沾了满身泥水,展现了其敬业且善于发现风景的特质。

⑤当面临要从两千多张芬兰的照片中选二十张这个问题时,姜平觉得只用于杂志是一种浪费,投给芬兰旅游局,可见其对风光摄影的珍视。

⑥40岁名利双收时,姜平选择辞职,重新开始,体现了其作为风光摄影师追寻自由和无限广阔天地的特质。

2.本片除了在解说时插入相应的摄影图片外,还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展现姜平的作品,请举例说明,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20分)

还运用的手法有:

①姜平的同期声采访进行讲述。

②通过片中的解说词展现。

③通过音乐来阐述画面。

该手法的作用:

①通过姜平的同期声采访,使观众了解其构思,进而更好的体现其作品。

②通过解说词来交代照片拍摄的背景,更易使观众理解其作品。

③照片配合音乐出现,如《月夜》一作配合空灵音乐,更好的展现其作品的意境与氛围。

 

3.请分析姜平讲述拍摄海豹遇险时所用的编辑手法,作者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手法?(20分)

所用的编辑手法是:通过图片进行情景再现。

原因:①通过在介绍环境背景时插入海报图片,增强了影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②在姜平讲述躲避海豹攻击时,插入抓拍的资料图片,再现了拍摄海豹遇险这一情节,使得影片更具有真实性和纪实感。

③通过照片的插入使姜平的讲述更易使观众理解,吸引观众注意力。

④静态图片的使用既起到了辅助讲述的作用,又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

 

4.姜平的成功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请选取其中的一个因素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15分) 

我认为促使姜平成功的因素包括:对于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

我的看法如下:姜平在拥有一份相较于普通人而言已经算“富裕”的工作时,选择了拿上自己的凤凰单反,从此走上了自由摄影师之路;而成为摄影师之后,倾家荡产毅然决然的买下哈苏,最早进到塞罕坝进行拍摄、看准尼泊尔的前景、主动将照片送到芬兰旅游局,都体现了其对于未来发展的长远目光。也正是这些目光引导着姜平做出一个又一个关键而又推动其走向光辉大道的决定,而这些长远目光也是其极高悟性的体现,又在不知不觉中助姜平一步步走上著名摄影师的神坛。

 

1.《中国故事-樊建川》【2014年河南省编导类专业统考真题(第一场)】

一、影视作品分析:请认真看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0分)

1、本片讲述了樊建川哪些人生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25分)

1)本片讲述的樊建川的人生经历有:

①1976年12月,樊建川在四川宜宾插队时,内蒙古部队恰来征兵,他先是因为作弊被取消了参军资格,后又通过在县委招待所表演唱歌、写字得以入伍。

②在内蒙古当兵时,樊建川忍耐艰苦环境,不断磨练自己。

③在恢复高考之际,考入西安政治学院,成为进入大学的第一批士兵。

④1992年,樊建川响应市场经济号召摆地摊、“带着大家学游泳”。第二年辞职。

⑤2004年,投资两亿,建立中国最大的博物馆聚落。

2)最深刻的是:身为市长的樊建川,摆摊探索市场经济。

3)原因:①体现了樊建川平易近人,不摆官腔的性格特点。

②体现了樊建川对于市场导向的极强把控力。

③体现了樊建川有远见,并敢于付诸实践。

④“带着大家学游泳”体现其与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着想的作风及时刻保持学习心态的态度。

2、本片采用了怎样的叙事手法,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20分)

本片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本片在讲述樊建川的故事时,插入了樊建川大量的真实照片。

好处:

①在开头解说词的引导下,以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娓娓道来,引起观众的兴趣。

②通过倒叙手法讲述樊建川的人生经历,逻辑清晰。

③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叙述,增强影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感。

④在影片开头一段人物介绍及汶川大地震后,其参与援助现场的影像后开始开始讲述樊建川曾经的经历,增强影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更具故事感。

3、本片的配乐中有两段吟唱,请简要描述其所对应的画面内容,分析吟唱在片中的作用?(20分)

1)两段吟唱对应的画面内容:

①第一段吟唱对应的内容是2008年6月12日,樊建川举办的“震撼”展览开幕时,观展的人群及展中陈列。

②第二段吟唱对应的画面内容是樊建川的战俘纪念馆的高墙上陈列的樊建川从日本收集来战俘照片。

2)在片中的作用:

①渲染了哀伤肃穆的气氛。

②表达了樊建川及参观者庄重敬畏之心。

③增强影片的感染力,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4、结合本片谈谈你对“给自己一个机会”的理解。(200字 15分)

人生茫茫旅途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遇到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正如片中解说词所说,“回顾往事,闪光的往往是一瞬间。”只有善于把握机会,才会迎来人生的闪光。正如片中的樊建川,从一开始“申请机会”参军、参加高考,到后来“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创业,去建博物馆。或许机会需要漫长的等待,等天时 等人和,但是机会也未必一定是别人给的。给自己一个机会,是对自己未来的把控,也同时督促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学识和远见,才能做到自己给自己机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国故事-陈哲》【2014年河南省编导类专业统考真题(第二场)】

一、影视作品分析:请认真看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0分)

1、请简要描述陈哲创作《黄土高坡》这首歌曲时的经过,并分析这首歌在本片中的作用。(25分)

 

2、本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陈哲一行人走在山路上的镜头,请分析作者的用意。(20分)

 

3、在本片的配乐中有一段反复出现的音乐旋律,请分别说明作者是在叙述什么样的内容是使用的,并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如此使用该旋律。(20分)

 

4、结合本片内容谈一谈你对“陈哲坚守着梦想。。。。。。他就像孤独的标杆一样立在山谷中”这段解说词的理解。(200字 15分)

1)经过:陈哲跟随一群人前往晋西北的乡村里生活并受邀写歌,但他无法理解乡民生活所以迟迟无法动笔。在他去传达室时(回到了北京),他听到了风吹过电线杆的声音,这为他打开了创作的灵感,《黄土高坡》这首歌也一气呵成。

2)作用:①这首歌表现了陈哲思想上的转变。原先陈哲无法理解到乡民们对故土文化,对艰苦生活的乐观态度,之后懂得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才写下这首歌,这也为之后陈哲举行“土风计划”想要传承文化维护文化环境的行为提供了转折点和铺垫。②这首歌代表了陈哲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态度。他在这首歌当中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及文化的理解,也坚定了他要保护文化传承的决心。③这首歌体现出了陈哲对家园对爱的渴望,对自古传承的文化根基的重视。④这首歌体现出了陈哲不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融入了生活当中去,也打开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去创作。

作者用意:①开门见山,吸引观众的观看兴趣,设置悬念,形成了开头与结尾互相照应的结构。②隐喻了陈哲事业想要传承文化维护文化环境的艰难不易犹如徒步上山一样艰辛。③代表了陈哲一行人甘愿为文化传承做贡献,迎难而上,不畏艰辛的精神。④表现出陈哲融入生活,“走完山路走绝路”的恒心,以及代表帮助文化传承的人们的统一的理想信念。

 

1)内容:①陈哲小时候父亲被划为右派,母亲得重病的艰苦环境之下,陈哲对爱对家的渴望越发强烈。②社会变革时,陈哲放弃了“铁饭碗”离开了首钢公司,成为了一名词作者。③陈哲离开北京受邀前往晋西北乡村生活体验情感。④城市变革拆除旧楼盖起了高楼大厦,一夜之间“面目全非”⑤和女儿住在70平方米的小屋里却还在进行“土风计划”口弦的传承。

2)作者用意:①旋律出现的时间基本与陈哲生活中变革的出现一致,是纪录片叙事的转折点,可以有效舒缓叙事节奏,提供转折时间。②旋律出现在纪录片的背景讲述时,可以使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更加清晰。③代表了陈哲到目前为止的生活的顺序,让关键信息更容易被观众捕捉到。

3)陈哲进行“土风计划”,其过程艰难不易,文化传承与物质的冲突使他的行为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因此说他像“孤独的”,而他所进行的文化传承的保护,没有他人在此前考虑过这种行为,因此说他“立于山谷之中”。但他仍执着进行“土风计划”保护文化传承,对家国和爱的渴望让陈哲坚守着梦想不放弃。

 

《长江大桥》之《千年建桥梦》【2012年河南省编导类专业统考真题(第三场)】

一、影视作品分析:请认真看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0分)

1、怎样表现钱塘江大桥从建设到炸毁?对表达主题的作用?(25分)

1)①通过大量的资料镜头,展现钱塘江大桥从建造到火车经过,再到爆炸的情景,并且有部分战争资料镜头。且使用了大量的真实照片。

②运用了解说词,对时间及背景进行讲述。

③通过采访茅以升的女儿及有关的桥梁专家,对钱塘江大桥由建成到爆炸这一过程进行讲述。

④通过音乐结合画面内容,更有力的进行表现。

2)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①资料镜头和黑白照片的使用,使影片这一情节更具表现力,并且更加具有真实性和纪实感,更有利于表达“千年”之历史厚重感。

②解说词的运用将建桥一系列背景介绍的更为细致,更易于观众的了解,且以时间为线索串联故事,增强故事的逻辑性,使主题更加清晰。

③运用采访画面,但采访者并不出现,给人以叙述感,更为亲切流畅,其中人物的讲述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了一代人之“江桥梦”。

④舒缓的音乐出现在钱塘江大桥要被炸毁这一情节,增强了感染力和渲染了效果,更易展现茅之心境,体现了一代人为桥之付出。

2、本片的主题是什么?(15分)

通过讲述1900年前湖北宜昌的江关浮桥,太平天国1851年在武汉架桥。详细讲述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人尝试在长江建桥以及茅以升建造并亲自炸毁钱塘江大桥,体现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与自然搏斗,建设为国为民之桥的决心和智慧,赞扬了千百年来守着江桥梦的中华儿女。

3、本片中出现一段歌曲,请分析这段歌曲在片中的作用?(15分)

这段歌曲在片中的作用是:

①这首名为《垂钓长江》的歌曲,“火烧赤壁”将孙中山比作英年早逝的周瑜。该曲曲调宛转舒缓,结合军舰护送孙中山灵柩这一情节画面,如泣如诉,渲染了哀而不舍之情。

②歌词唱到“一根长长的鱼线,钓起一江故事牵出多少英雄的感息。”表达了对孙中山再难践蓝图的遗憾和惋惜。

③歌词最后一句“千年风帆,为什么没有桥的记忆。”继而引出解说词:“其实那时并不是没有大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1930年-1936年民国政府两次准备在长江上建桥这两个情节在镜头上怎样表现的?寓意是什么?(15分)

1)两个情节是这样表现的:

①1930年民国政府准备建桥这一情节在讲述时,采用了推镜头,一直向着门外的光推去,但在讲到专家华特尔离去时,门关上,镜头内一片黑暗。

②在讲述1936年民国政府准备建桥这一情节时,运用了移镜头拍摄长廊和廊边门。

2)寓意:

①1930年处,向着光推镜头,而门关上意味着这条路不通了,并且走向黑暗。

②1936年处。移镜头拍走廊寓意前路曲折,廊上关闭的门意味着没有方向和出口。

5、用不超过二百字为本片加上导语?(10分)

桥架接着两岸之景,架接着众人之心,古有廊桥遗梦,今有千年梦桥,一代代人用心血和智慧在千层浪尖建筑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民族,关于希望,关于牺牲,关于遗憾或辉煌的江桥之梦。《千年江桥梦》带你走入千年星辰转移下,不变的梦之辉光。

 

《人物-马云专访》【2011年河南省编导类专业统考真题(第一场)】

一、影视作品分析:请认真看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0分)

1、马云被人们称为奇人,哪些内容表现了马云的“奇”?(25分)

本片中表现了马云的“奇”的内容有:

①《福布斯》杂志称其有“凸出的颧骨,蜷缩的头发”“拿破仑一样的身材”,可见其外貌之奇。

②马云在初期向人们介绍互联网时,没有人理解他的意思,而他的朋友也说他的想法“超出正常人思维范围”,可见其思维之奇。

③马云不去跟随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而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去创造最好的,可见其视角之奇。

④马云聚集了一群有能力的高材生,而他则充当“教父”之角,给团队输送想法,告诉他们要干什么,最后带领团队走向更成功。可见其能力之奇。

⑤当马云在互联网上收到5封Emall时,他便预感“有戏”。而当他在北京四处碰壁时,他仍坚定“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了”。可见其远见之奇。

2、在介绍互联网相关资料时,本片在声音和画面上是如何表现的,为何这样表现?(15分)

1)在声音上的表现是:采用了快节奏的,鼓点分明的音乐。

2)在画面上的表现是:①开始时选取了带有迷幻色彩的高科技感画面。

②以闪现的方式出现美国城市、网页、日出等画面。

3)原因:①快节奏的音乐与画面相结合,体现了互联网科技发展的迅速。

           ②高科技感画面寓意互联网在当今社会和未来必然成为主流。

           ③闪现的画面寓意国外互联网发展之快,而日出寓意互联网事业正冉冉升起。

3、从结尾处马云对金庸作品解读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15分)

人生在世应当有梦想,虽然有时候你的梦想看似很虚,很不可能,但他们就是真的,就是可能的,而真正的强大并非是能让人一眼看出的外在强大,而是思维强大,内心强大,出手无招,让对方摸不着头脑。而你心中自知一二,才是真正的强大。我们只有勇敢而锲而不舍的追梦,将自己变强大,才能渡过黑暗,迎接“后天的太阳”。

4、本片有一段展示阿里巴巴业绩的字幕,分析其作用?(15分)

作用:①以字幕的形式,更为直观的展现出阿里巴巴所取得的成绩,

      ②以字幕的形式将马云的业绩直观的 反映在影片当中,相较于解说词和马云主观讲述而言更具有客观性和纪实感。

      ③画面一分为二,一边是字幕,一边是马云接受投资的照片,丰富了影片内容,使其更有多元性。

5、用不超过一百字的语言加个导语,即开场白?(10分)

萍踪侠影之间他用键盘打出一片天骄盛世;手无倚天屠龙,他紧握鼠标,为世界点穴解脉;他出手无招,却满腔浪漫豪情,追逐着创造最好,却不畏浮名身后留。他在黑暗的今天和明天执着寻光,最终见到了后天的太阳,敬请收看《人物.马云》,走进阿里巴巴总裁的互联武林。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