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编导戏文

2020编导艺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试必备《奇葩说》

编导戏文 2021-07-27 13:46:05

艺考培训班注意啦!在江苏编导统考之后就是校考的到来,电视节目分析是广播电视编导校考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考察形式。本期小编带来的是电视栏目《奇葩说》的分析。

《奇葩说》——说话之道

2014 年,由马东工作室出品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节目《奇葩说》在爱奇艺网站播出。与其他先天不足的低成本、低品质网络自制节目形成鲜明对比,《奇葩说》保持了较高的节目质量,至今已播出三季,其中第三季单期网络播放量突破千万,成为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中一骑绝尘的上驷。《奇葩说》中,从主持人马东,到带队导师蔡康永、高晓松、金星,再到普通的辩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主张,也正是凭借着这种非主流特质,节目深受年轻观众的欢迎。

传统电视媒体上播出的辩论节目屈指可数,目前为大家熟知的有中央电视台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和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国际大专辩论赛》从流程到赛制规则,都还原了真实情况下的辩论现场,与其称之为电视节目,不如称为辩论比赛的实况转播。《一虎一席谈》多聚焦政治军事经济等宏观命题,凭借着信息不对称和地位不对称的优势,让最终的话语权仍掌握在专家手中,一些被邀请参加节目的场外观众无法以平等的姿态将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展现出来。而《奇葩说》作为一档辩论类娱乐节目,“奇葩”的辩手和“说”的内容同样重要。尽管在 2014 年第一期节目开播时,主持人马东就不断强调“这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辩论不假,却不甚严肃。与上面提到的两档正襟危坐的辩论节目相比,在《奇葩说》中,主持人念起广告不遗余力,可以因为心情而更改赛制;队长、辩手们讲起黄段子毫无顾忌,甚至会因为命题无聊而放弃之前所准备的命题。与其说这是一档辩论节目, 不如说是以辩论为展开形式的娱乐节目。马东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奇葩说》并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我们认清了我们的团队能做什么,才产生这一种节目形态。”

《奇葩说》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攻击性。尽管在《奇葩说》中,赛制可以随心情改变,但基本的规则还是有的。正反方三辩轮流交替上阵,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一辩负责展开话题、铺陈观点,将论点论据一一排开;二辩首先会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再陈述或者重复己方一辩的观点,并通过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加以渲染;三辩作为结辩,首先会再次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通过严密的逻辑补充己方二辩的漏洞,并同时指出对方的漏洞,最后以点题的金句作为结束语。每个选手在参赛时带着强烈的攻击性,他们在节目过程中的辩论,无论是逻辑严谨的阐述,还是胡搅蛮缠的攻击,亦或是一针见血的点评,总是能让观众直呼过瘾。其次是节奏快。《奇葩说》的片头有“40 岁以上观众请在 90 后观众指导下观看”这样一句话。这是因为,一方面,选手会刻意使用新鲜的网络词汇,年龄较大的观众较难理解背后的语义; 另一方面,节目的节奏非常快,更符合年轻观众的收视习惯。每个辩手 5 到 7 分钟的发言里, 通常会在超快的语速下陈述三个观点,每个观点都会通过段子讲清道理,通过煽情浇灌论据, 最后用点题金句阐明观点。主持人马东作为调控现场节奏的核心,掌控着全场的进行,一旦听到辩手的发言没有意义时,第一次会敲木鱼提醒,第二次则直接制止发言,宣告辩手的“死刑”。

褪去娱乐的外壳,话题的选择仍是《奇葩说》最吸引观众的要素。为了保持可辩性,《奇葩说》的话题基本分为四类:一是生活服务类辩题,比如“份子钱该不该消灭”,这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又难以一言以盖之的话题,最具有社会关注度;二是两性情感类辩题,如“该不该看伴侣手机”、“伴侣的收入是否要汇报”等,这是《奇葩说》重点讨论的方向,大约占三季节目中讨论话题的 40%;三是异想天开类辩题,如“长生不老是不是件好事”等,此类话题较为轻松、最受观众的欢迎,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概率极小,对于观众来说,辩论双方对于此类话题进行唇枪舌剑的讨论,可以开拓眼界、丰富见识;第四类辩题,是较为敏感的禁忌话题,如针对同性恋、安乐死进行讨论等等。与传统辩论选题不同的是,每一类话题的探讨都充分体现了《奇葩说》的探索性,不仅使每个辩手都有较强的参与度,也在一次次对于边界的把握上不断试水,最终确立了大尺度、有底线的原则。无论辩论双方展开何等天马行空的对话,无论表达方式多么开放,最终传递出的依旧是主流价值观。比如在第三季中出现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生命,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这一话题上,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反往日欢快聒噪的气氛,而是显得深沉压抑。这种过于沉重的话题,涉及道德底线,每个辩手都没有将胜负作为辩论的考量,而是着重阐明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 的时代,对这么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选题如此用心,也体现了节目制作方对现实意义的深刻考量。

《奇葩说》之所以深受年轻观众欢迎,除去谈话内容外,还在于其如实地还原了年轻人聊天的情景。借助于网络较为宽松的审查环境,辩论中跑题是正常的,起哄是常见的,荤段子和不雅言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播出时会经过后期处理,但是观众往往会自动完形填空,让理解不会产生偏差。而这种大胆言论也成为彰显“奇葩”们光怪陆离的价值观、世界观最直接的形式。但是在戏谑的表达、张扬的表演背后,可以看到节目制作方精准的话题设计,主持人、辩手精彩的台词表现力,都在确保将隐藏在节目深处的正能量有效传递给年轻人。“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在《奇葩说》中是无效的”。主持人马东在第二季第十二期是这么总结自己的节目。《奇葩说》所追求的是一个混沌的感觉,为不同倾向的发声者提供一个能够发声的舞台,让观众在不同观点碰撞下受到感染才是节目想要达到的效果,而不是要分出一个标准清晰的对错。跟着奇葩们一起学习语言的魅力,一起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思辨才是这个节目最终想给予观众的。

有人笑称,《奇葩说》邀请了马东、吴宗宪、高晓松、蔡康永、金星等人,即使不是特意为了辩论而制作节目,这些全中国最会说话的人凑在一起也必然会带有辩论的元素存在。可以说,《奇葩说》的主持人或是导师的选择决定了节目的灵魂。外表憨厚的马东作为整个节目的策划者和常驻主持人,把握住了节目的发展基调,在各个选手辩论正酣时,他总会冒出几句段子金句,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回味出几分哲理,使人深思。蔡康永一向以良师益友的形象示人,但是他总能从独辟蹊径的角度,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既是对辩论现场的全程掌握,也为马东提供了补充。如在一期“找伴侣要找恋爱经验多的还是恋爱经验少的?”的辩题中,在一位选手提出:“恋爱经验越多的人,他心中的苦就越多,那得需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啊?”的言论后,马东随即反驳说:“他心里的苦越多,那再少的一丝甜就能将其填满。” 顿时引发了满堂喝彩。而此时,蔡康永却立刻添了一句:“心中多苦的人才能说出这种体会?”将现场气氛又带上了另一个高潮。二人珠联璧合的合作,为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看点。

除了主持人、带队导师的豪华配置以外,参加《奇葩说》的辩手们更是节目的一大“吸粉利器”。这些辩手之所以被称为“奇葩”,与他们强烈的个人风格息息相关。外表柔弱、内心强悍,总能用最快的速度寻找到话题突破口的“金句女神”马薇薇作为第一季的最佳辩手,每一次起立都会伴随着观众热烈的欢呼声,节目还会在她的四周做上怒火冲天的特效,往往她还没开口就凭借强势的气场逼退对手。富有激情和煽动力,言辞泼辣却又合情合理的“犀利御姐”范湉湉从不按照辩论的套路出牌,而是擅长以感情打动观众、打败对手。被网络称为“妖孽蛇精男”的肖骁则凭借其独特的个人言行和犀利言论使自己成功地被众人牢牢记住。而这些“奇葩”谈论的内容之所以被观众接受,也可能是由于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有一种奇怪  的魔力,很容易激发选手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让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更让人信服,使人感同身受。就如同马东在《奇葩说》第一季第二期中提出的:“我很钦佩选手用自己的故事去说服对方的人”。但是,自揭伤疤只是辩论中增强可信性的一种手段,当一档节目中有太多人运用这种手段时,就会让人对于辩论本身产生反感,当这种负面效应或是情绪被节目无限放大时,对于节目本身的基调也有消极影响。

可以说,《奇葩说》凭借自身独特的非主流特质,吸引众多青年观众成为其拥趸,而这些观众从小生活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其所思所想所经所历,与传统的电视观众大相径庭。《奇葩说》中的“奇葩”们所发出的种种“奇谈怪论”以及其在网络上所掀起的风潮,可以看成是青年观众争夺话语权的一种尝试。尽管这些言论往往离经叛道,难进大雅之堂,但却代表了处于类似生长环境下的一部分青年的心声,为研究当下青年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极其鲜明生动的样本。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