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编导戏文

编导艺考生应该了解的中外戏剧戏曲名家名篇介绍

编导戏文 2021-07-05 10:45:09

编导艺考培训机构本次为大家带来的干货分享是中外戏剧戏曲名家名篇介绍,戏剧戏曲在校考文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对于戏文专业来说更是举足轻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外戏剧戏曲名家名篇介绍!


一、古希腊悲剧诗人

        由酒神祭祀演变而来的悲剧一词在希腊文原意为“山羊之歌”,其题材大都取之于神话,但悲剧诗人往往以新的解释,借悲剧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自己对于各种事物的看法。

        戏剧成分和合唱队的行情成分是古希腊悲剧的两个组成部分。

        在悲剧最盛的时期,古希腊曾经产生过很多悲剧诗人,其中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少数。


诗人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标志时期

标志时期

标志时期

标志时期

悲剧的一个共同特性

        悲剧通过神话题材,建立了极其丰富的主题,包括政治、宗教、伦理道德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古希腊悲剧严密的结构形式

        开场白开始,其次是合唱队的进场曲,然后还有三至五个戏剧场面和三至五首合唱歌,彼此交织,最后以退场结束。有的剧本采用三联剧(或是三部曲,以一个故事中连续发展的三个部分的题材所写的三个悲剧)有的剧本则为单一的剧本。



(一)埃斯库罗斯

       【简介】“悲剧之父”——真正的希腊悲剧创始人:因为他减少了合唱队的抒情部分,给戏剧对话以首要地位。使剧中人物直接产生喜剧要素——冲突,开始运用第三个演员。

       【作品】

         ·《波斯人》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大都是以三联剧的形式,而《波斯人》则是个单一的剧本,其主题写波斯王薛西斯远征希腊及其失败,揭示了雅典民民主制度的和东方专制制度的冲突以及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赞扬,反对侵略、歌颂抗击侵略的希腊人。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埃斯库罗斯作品中最感人的一部。是关于普罗来修斯神话三联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者普罗米修斯》中的第一部,也是唯一被保留流传下来的一部。

        讲述了悲刷英雄普罗来修斯从宙斯处偷火种给人类,被宙斯惩罚的故事。用以表明普罗米修斯经过一系列艰苦斗争终于得到解救了。

        ·《俄瑞斯术亚》

        三联剧。主题是一个家族的悲惨命运。

        第一部《阿伽门农》:描写了阿伽门农远征归来被他的妻子及其姘夫埃癸斯托斯杀害的故事。

        第二部《奠酒者》:描写了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杀了母亲和埃癸斯托斯。

        第三部《报仇神》:因为杀死自己的母亲,俄瑞斯忒斯被复仇女神所追逐,但为阿波罗保护,后来由女神雅典娜主持会审来判定他是否有罪。最终判其无罪。

        埃斯库罗斯相信因果报应,但是同时强调理智和仁爱的重要性。复仇女神体现了古老的氏族原则,对杀人犯采取简单的报复方法;雅典娜体现着民主制度的精神,主张对罪犯进行公开审讯,考虑其杀人动机。

       【创作特征】通过神话题材展示自己时代的历史趋势,在悲剧中,往往有神在活动,从此体现出人们的自由意志和道德力量,对于悲剧英雄的命运描写多以三联剧形式展开,最后导致乐观的富有活力的结局。

        人物形象不够深刻,但赋有巨大的威力,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但很感人。悲剧语言庄严雄伟,与悲剧严肃而激烈的斗争和思想情感相适应。



作家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有神论者

神不一定是正义的

神一定是正义的

对命运的认知

命运是一种具体的神灵

命运观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

创作的人物特点

其人物距离现实生活很远,往往受神的力量支配

其人物则是比较接近现实,更加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剧本形式

习惯写三联剧

单一剧本

戏剧情节

比较简单、登场人物比较少,戏剧语言比较夸张

比较复杂,登场人物比较多,剧本语言比较质朴




(二)索福克勒斯

        深受雅典观众欢迎的悲剧诗人。始终保持着温和的民主思想,其世界观的基本特征是又相信神。又相信人的力量,但宇宙主宰是神而不是人,神的力量高于一切。

        对神深信不疑,但是与埃斯库罗斯不同,他认为神一定是正义的。

        增设了第三个演员。其悲剧深刻地表现了人们主客观之间的冲实,并且由人们独立自主地根据原则在冲突中选择自己的道路。他将自己的悲剧英雄提升到一般雅典人水平之上,使他们成为理想人物(在命运中也没有失去自己的坚强性格,反抗命运),用以教育民众。

        ·《俄狄浦斯王》

        典型的逆转型悲剧。突转与发展并存。充分展示了索福克勒斯的思想内容。其主题不是表现家族诅咒而是揭示俄狄浦斯个人的命运问题。俄狄浦斯的命运残酷,但他具有顽强的性格,敢于同苦难作斗争。索福克勒斯一方面极力表现人的智力有限,幸福无常;另一方面说神是万能的,人必须依赖神。由于相信神是正义,于是在剧本中未就俄狄浦斯是否有罪外没有涉及,实际上,俄狄浦斯是一个赋有许多优良品格的悲剧英雄,诗人对他的悲惨遭遇寄以深切同情。

        ·《安提戈涅》

       主要表现了悲剧英雄安提戈湿和克瑞翁之间(即政府法律和宗教道德的不成文法“神律”之间)的冲突。

       故事是俄获浦斯王的后续。俄狄浦斯自我流放后,他的两个儿子(厄忒俄克罗斯和波吕涅克斯)为了争夺王住而争斗。厄忒俄克罗斯不让波吕涅克斯回国继承王位,波吕涅克斯便引来外国援军,两兄弟都战死了。

       克瑞翁认为,厄忒依克罗斯是为国捐躯,应该厚莽;而波吕涅克斯是叛国者。应该暴尸荒野。这是政府法律。而在古希腊神律中,某人暴尸体荒野,应该被亲人理葬,于是安提戈涅(波吕涅克斯的妹妹)必须埋葬哥哥。这是法律与神律的矛盾。命运的抉择中,安提戈涅必须做出选择。

      安提戈涅是赋有自由意志的女性,是传统宗教的拥护者,她终于埋葬她的哥哥而作了自我牺牲。

    【文学贡献】索福克勒斯是善于表现性格的悲剧诗人,他塑造的像俄狄满斯、安提戈湿等一系列质朴庄严的英雄,他们反抗命运的顽强态度、为正义和幸福斗争的意志以及义无反顾的自我牺牲精神,都是很感人的。人物性格丰富多彩。他还十分同情遭受苦难的人。

(三)欧里庇得斯

      剧场中的哲学家。恬静的惯于沉思的学者和思想家。

      悲剧特点:写人本来有的样子,注重写实,英雄人物不再遥远,关注妇女问题。在他的悲剧里,两性问题和家庭问题占有显著的地位,个人恶劣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作风被无情地暴露出来。

      所以他认为,人们的命运不是受神的支配,而是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行为。

      他写过九十多部,但保留的只有十八部。《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安德洛玛刻》《赫卡柏》《请愿的妇女》《特罗亚妇女》《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以及《厄勒克特拉》等等。其中以妇女为主要人物并且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细致描写的占三分之二。

      ·《美狄亚》

      关于妇女不幸命运的悲剧。是诗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表现了美狄亚因被她的文夫伊阿宋遗弃而杀死他们的两个孩子的神话故事。美狄亚为了爱情背叛了家庭,杀死兄弟,帮助伊阿宋窃取父亲的金羊毛,与其结婚。后来,伊阿宋为争夺王位,利用关狄亚杀死他的叔父,却在争夺王位继承权时抛弃美狄亚与公主结婚。

      被丈夫背叛的美狄亚在谋害了公主后又杀死了自己与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

      《美狄亚》显示了欧里庇得斯的基本创作特征,注重心理刻画(一方面是对伊阿宋无法遏制的愤怒,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母爱,关狄亚处于极度痛苦中),表现为复仇与母爱的心理冲突。展现了诗人对美狄亚的同情,同情一系列受压迫的妇女。

      ·《希波吕托斯》

      主要表现了淮德拉对希波吕托斯的爱情。

      根据神话,雅典国王忒修斯外出未归,他的后妻淮德拉向他和前妻的儿子希波吕托斯求爱,被拒绝,因而自杀,并遗留给国王一封信污蔑希波吕托斯侮辱她。忒修斯归来,不问缘由,将希波吕托斯放逐,并加以诅咒,希波吕托斯在放逐途中被海神袭击而死。

      【创作手法】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有许多独特的地方,他在开场说出整个剧情的发展情况,有时以神的突然出现作为戏剧收场的手段。这样的手段,既容易解决布局的困难,也适合雅典观众的兴趣。他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分析,同时也加入了悲剧的计谋成分。


二、文艺复兴名家

      【文艺复兴】是欧洲各国资本阶级掀起的一次反对打建统治的思想文化运动,主要思想内容是人文主义,即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力图打破封建教会加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理性和科学知识,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和自由个性)。

        这一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

(一)莎士比亚

        作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主要成就在创作方面,他在表演艺术上没有多大发展。其戏剧创作的题材大都是从古代或外国的历史、神话、故事、传说中借用过来的。

        莎士比亚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在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下,对于现实生活采取乐观主义的态度,因而创作出大量富于浪漫主义因素和朝气蓬勃的喜剧。

        从《错误的喜剧》到《第十二夜》,这类作品都赋有色彩缤纷的生活图景,怡情悦目的故事情节,积极有为的人物性格,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引人入胜的轻歌曼舞,令人捧腹的插科打诨和轻松愉快的戏剧气氛。

       在这类作品中, 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和道德原则着重处理爱情、婚姻、友谊以及其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同时有对各种违反这种道德的批判,如对《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第十二夜》中的马夫里奥。但是这种批判一般都是比较温和的, 往往在欢笑中进行。

        年轻的莎士比亚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生活幻想的,如《仲夏夜之恋》就是一部神话式的喜剧。《风流娘们儿》 《维洛那二绅士》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除了喜剧,莎士比亚也写了几部悲刷。《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全部历史剧(后来与人合写的《亨利八世》除外)都全部完成,主要反映长期存于英国历史上的封建纷争。莎士比亚以古喻今的创作意图十分清楚:说明了加强王权政治的重要性和篡夺王位的危害性。

     【第二阶段】从1601年列1607年,朔表现的主要特征是莎士比亚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较之以往更加深刻,对于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更加尖锐。

       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中充满了争权夺利的罪恶活动,阴谋诡计层出不穷,而撺掇王权与反对篡夺王权的殊死斗争构成了最主要的内容。(这一切都跟当时的英国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揭示了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

        在四大悲剧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危机有着最深刻的反映。莎士比亚不愿意让他的这些英雄人物在斗争中白白死去,因此就造就了他们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结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个悲剧取材于古老的丹麦传说。《哈姆雷特》不同于当时英国流行的悲剧,它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把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的戏剧艺术推到了顶峰。

        思想意义:传达英国人文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鲜明地反对封建暴君的倾向。

       艺术成就:紧张而生动的情节,错综复杂的矛盾。以次要情节烘托主要情节,情节曲折多变,场面丰富多彩;在激烈的争斗中,塑造鲜明而丰富的人物性格。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也写过几部喜剧,但是失去了早期喜剧的那种欢天喜地的生活情调,严肃而尖锐的戏剧冲突排除了轻松愉悦的舞台气氛。这些作品中,《量罪记》 是比较重要的,但它除了保持一个传统的喜剧形式的结局之外,很难称作喜剧。

      【第三阶段】从1608 年开始。《辛伯林》 《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剧本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及其他批判性质是大大地减少了。从现实生活转向神话式的想象,从悲剧和喜剧体裁改变为悲喜剧或传奇戏剧体载,戏剧冲实也不如从前所表现的那样尖锐,都是以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场的。

      【创作特点总结】

      莎士比亚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以王公显贵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生活为主。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里存在着喜剧成分,这是古典主义所不允许的。莎士比亚不能接受古典主义的任何清规成律的约束。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是十分复杂、丰富而又生动的,人物性格也是复杂、丰富而生动的。就戏剧语言而言,莎士比亚既运用优美的字句,也运用非常粗野的语言,各种双关语、幽默语、比喻、讽刺、谐语、俚语以及职业语言。

      虽然在三阶段中他的思想和艺术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他大力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的创作意图始终如一。

(二)洛卜·德·维迦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

      作为人文主义作家,维迦赋有强烈地反对封建贵族和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的创作有着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民族特征。

      “斗篷与剑”是维迦最心爱的戏剧创作样式,其中充满了轻松愉快和诡计多端的情境,同时反映了各种社会问题,批判了封建贵族的阶级偏见和伦理道德观念。

      关于农民生活和农民暴动的事件构成了维迦最重要的戏剧主题。

    【作品】

      ·《羊泉村》

      表现农民暴动最有力的作品。题材主要取自于一四七六年西班牙的一次农民暴动的历史事件。

       羊泉村被封建领主统治,他对待农民组暴,为了夺走妇女与村民发生争执,最终羊泉村奋起反抗,杀死了这个恶棍。为此,国王派人来调查,村民们异口同声说凶手是羊泉村全体,迫使法官不得不停止用刑,国王也不得不承认村民勇敢,赦免。

        围绕着反封建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表现了西班牙人民团结一致的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歌颂了君主政治。像剧中的斐尔南这种理想国王在维迦的其他历史剧中也可以看见。

        ·《狗古马槽》

       是维迦最具代表性的“斗篷与剑”的戏剧之一,主要表现了爱情和传统的荣誉观念之间的冲突。批判了阻碍爱情结合的贵族阶级的荣誉观念。出现了“丑角”,突出地体现着维迦的民主思想。丑角是他喜刷活力的重要元素。

      《马德里的矿泉水》是赞扬为爱情同封建所展开的斗争。

      【创作特点】

        维迦的“斗篷与剑”的戏剧很多,在他的全部剧作中占重要地位,其实是风俗戏剧。大都一开始以生动有力的戏剧动作激动人心,然后以其发展的连续性维持观众兴趣,知道剧本结束。尽管戏剧结构比较松散,故事情节几近荒诞,人物性格也缺少深度,但是一个接一个紧张而多变的戏剧场面却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不受约束,创作应该有更多自由。


三、法国古典主义

        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17世纪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法国进入18世纪后,在初期,古典主义在戏剧领城仍占统治地位,启蒙戏剧家既同它作斗争,也利用它的形式为自己服务。到中期,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古典主义戏剧日趋衰落。到19世纪浪漫主义戏刷兴起后退渐消失。

      【流派特点】

        (1)崇尚理性,蔑视情欲。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构成戏剧冲实的基本内容,而最终都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这里的所谓理智有多指对中央王权的相护,对公民义务的履行,对个人情欲的克制;

        (2)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

        (3)遵从凡尔赛的艺术趣味,带有宫廷倾向;

        (4)摹仿古人,重视规则,古典主义戏剧家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

        (5)从历史中选取题材,塑造理想的英雄;

        (6)古典主义戏剧十分强调规范化,遵循三一律。


     【作家作品】产生了三位成就卓越的戏剧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

      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们都没有摆脱宫廷趣味。

      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古典主义表演艺术的发展。

      当时存在两个派别:拉辛派和莫里哀派。

      拉辛派的著名演员是孟多里和费罗里多尔,表演讲究程式。

      莫里哀派的著名演员是莫里哀和他的学生巴隆,表演追求自然。

      ★古典主义舞台美术的特点是:布景单纯、抽象,服装华丽美观等。

(一)高乃依

      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于1636 年创作的《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剧本大都从历史中选择题材,主人公不是国王就是贵族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写个人感情和国家义务之间的冲突,表达理性至上的主题。

      在艺术形式上,他并不严格遵守理论家们制定的法则,对“三一律”有所突破。

(二)拉辛

      在17世纪50年代,取代了高乃依在戏剧界的领导地位,重要剧作有《安德罗玛克》(1667)和《淮德拉》(1677)等。

      他的悲剧具有与高乃依不同的风格,着重表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黑睛和罪恶的主题,悲剧主人公具有普通人的德行和缺点,特别强调人物心理的细致分析,艺术形大简练集中。

(三)莫里哀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社会的特色,艺术形式既具有古典主义戏剧结构谨严、冲突鲜明的优点,又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


      重要作品有: 《伪君子》 (1664~ 1679) 、《吝啬鬼》(一译《悭吝人》,1668)、《贵人迷》(1670) 和《司卡潘的诡计》(1671)等。


四、20世纪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

      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例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定义】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 (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由来】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特点】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主要作品】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 《塔拉纳教授》(1953)、 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 (1950)、《椅子》 (1952),热内的《女仆》(1947)、 《阳台》 (1956)、《黑人》(1958)等。

      【含义】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

        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1952) 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两幕悲喜剧。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剧。

        创作:贝克特一生的创作经历,以1952年话剧《等待戈多》的上演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

        戏剧:荒诞派的高峰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共创作了30多个舞台刷本,其中有20多个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

        其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剧终》和《啊, 关好的日子! 》。

      【故事情节】

        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网),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话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月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 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淮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思想主旨】

      《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地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登楼。

          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又老是不来。戈戈和狄狄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想活连骨头也吃不到,想死连绳子也没有。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

          无论戈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人多了一层精神寄托。如果说,戈戈和狄狄在荒诞的世界中百无聊赖地活着、希望着,具有一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他们在无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令人感动。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只是一味的苦苦等待。

       剧中的两天等待情景,是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

      《等待戈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

      【艺术特征】反传统 

一,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

        没有开端高潮,也无结局。整个内容情节以人物无聊的小动作,语无伦次地唠叨,含糊不清、支离破碎的讲述小故事和人物的杂杂耍来代替。等不到戈多,失望的戈戈和狄狄想上吊,却没吊成,老说要走,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杂乱的荒诞不经的内容与情节,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诞。二,戏剧的语言是荒诞的。

        人物对话、独白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戏剧显得滑稽而混乱。不带标点的连篇累牍、毫无意义的废话,使人不知所云。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语言当然也该如此。有时人物语古也偶显哲理,流露出人物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

三,寓意与象征。

        这部戏剧的主题是“等待”。等待,寓意着没有意义的生活。这正是荒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条件,即缺乏意义。

      弗拉季来尔和爱斯特拉风象征着战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类。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在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战后的西方社会里,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罪恶和灾难,使得人格丧失,个性毁灭。社会已成为一个不适合于人类居住的世界。他们只不过生活在荒野中的一棵没有枝叶的枯树下,他们处在一种生死不能的尴尬难堪的境地。明明知道戈多不会来,还是要等待,在等待中死去、消亡。

      剧中,暮霭的黄昏,阴沉沉、灰茫茫,荒野之中只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只有一棵秃树,象征着世界的空虚;两个流浪汉脱靴子,倒靴子,摸靴子,看靴子,象征着摆脱人生的束缚和痛苦;本是光秃秃的枯树,一夜之间却长出了几片叶子,象征着总有点微弱的希望。贝尔特把这种荒诞的形式称为“比喻”。他想让舞台道具开口说话,把思想变成视觉现象,使人物的情感外化,充分体现“荒诞”的意识。这些荒诞的舞台形象大大加强了戏剧的效果,是比对白、台词更重要的戏剧因素。


五、表现主义剧作家

        表现主义戏剧是一部分左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实深感不满,并想在精神上将此种情绪表达出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流派。他们受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这派剧作家不满于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和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言行的模写而表现其“深藏在内部的灵魂”,要求丢真人的个性而表现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质”。

        在表现派剧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各种人物的潜意识的开掘,并把它“戏剧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派剧作家借用了象征主义戏剧的各种象征手法,同时往往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的具象化等主观表现方式。

        在舞台表演上,表现主义戏剧长于用灯光变幻造成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幻效果,并喜用各种歪曲变形、抽象的舞台美术手段,以造成能强烈震撼观众心灵的舞台效果。

(一)凯泽

        德国剧作家。表现主义戏剧代表人物。年轻时曾去南美经商,因染上疟疾返回德国。1905年开始戏剧创作,受魏德金德和施特恩海姆影响,刷本有数学式的逻辑结构、被称为思维剧作家。

        第一部成功之作《卡来市的居民》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主人公为挽救被英军围困的城市而献出生命,表现了作者的“新人”理想

        《珊瑚》和《煤气厂》以连续剧形式抨击了资本主义剥削。

        《从清晨到午夜》描写一个银行出纳员为摆脱金钱束缚终被金钱势力唾沫吞没的故事。纳粹上台后, 他的剧作被禁演,1938年流亡站士。

(二)布莱希特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

      【生平】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贝尔托·布莱希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 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 年返回欧洲。1948 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

      【代表作品】1918年,布菜希特写出第一部短刷《巴尔》,抨击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1920年完成剧作《夜半鼓声》。1922年写出 (城市丛林》,并撰写剧评。1922年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1924年则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邀请赴柏林任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创作剧本《人就是人》。1926年, 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

      布莱希特的主要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 《四川好人》 《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阁记》 等。

      【主要成就: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戏剧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理论即“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 sffckt)。 Verfrendung在德语中是一个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具有间离、疏离、陌生化、异化等多重涵义。

      作为一种方法,它主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合义: 一、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二、现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说剧中人。“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取角色、表演角色。

      布菜希特是现代戏剧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剧场改革者、剧作家及导演,被视为当代“教育刷场”的启蒙人物。


六、《牡丹亭》和汤显祖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

        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故事情节】《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思想内容】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颐、程颢)未(朱熹)理学“存天理、天人证”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艺术特点】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人物魅力】

      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鸷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经典片段】该剧《题调》中有言: “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作者汤显祖】

        明朝人,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内阁首辅招致而落选。直到三十三岁时才中进士。中进士后,拒绝拉拢行贿而遭排挤,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


七、美国戏剧《欲望号街车》

       导演:迈克·阿尔弗雷兹(戏剧观点:演员至高无上,戏剧根本是人)

      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同名成名作。

      【故事简介】发生于二战后,美国新奥尔良城市“极乐园”一角。女主角布兰奇出身贵族,美丽善良却年华已逝,年轻时曾经嫁给一个同性恋男孩,因为一时失言导致丈夫惨死。从此堕落,时常在旅馆把自己奉献给陌生男人,身败名裂后,被驱逐出境的她乘名为“欲望号”的电车去投靠妹妹,她不断地挑逗妹夫,但又鄙视他的野蛮粗俗,她的到来,破坏了妹妹家庭生活的平衡。他结识了诚恳朴实的男人密奇,在即将成婚之际又被妹夫一手拆散。当妹妹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妹夫强奸了她,导致她精神彻底崩溃,被送进州立疯人院。

      【故事意义】现代社会里各种野蛮残忍的势力强奸了那些温柔、敏感和优雅的人。


八、《九歌》

      【年代】战国    【作者】屈原    【体裁】骚体诗、楚辞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内容】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祗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

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共一篇《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湘夫人》 《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疡》《礼魂》;其中《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 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春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关、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意义】《九歌》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九、元杂剧

      【概述】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一)关汉卿

        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在元代前期杂剧界他是领袖人物。被誉“曲家圣人”。

      【艺术技巧】他娴熟地运用元代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出色的心理描写打开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窗扉,成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他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

      【写作风格】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极高的现实性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剧作内容】

        第一类: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

        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地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

        第三类: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如《单刀会》《西蜀梦》。以《单刀会》的成就为最突出。

      【成就】关汉脚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他的悲剧《窦娘冤》“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1958年, 关汉卿被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感天动地窦娥冤》

      【内容】剧写楚州贫儒窦天章之女窦娥,幼年被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度日。蔡婆因受张驴儿父子救命之思,欲改嫁张驴儿之父。

        张驴儿谋娶窦娥,为窦娥所拒绝。张驴儿乃拟毒死蔡婆以胁窦娥,不料误毒己父。张遂诬告为窦娥所杀,官府严刑逼讯,窦娥为救护婆母,屈招罪状,被判斩刑。

        临刑时窦娥指天为誓,发下三桩誓愿,即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结果,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来到楚州,复查此案,始为窦娥昭雪。

      【特点】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马致远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刷今如有15种,有“曲状元”之誉。

      【作品风格】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都中见通脱之风格。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白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个人作品】

      《汉官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

        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马致远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扶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

        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构的宫廷爱情悲剧。《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但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个人被命运所主宰、为历史的巨大变化所颠簸的这一内在情绪,也就表现得更强烈了。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进京赶考的盘缠,半夜里都会有雷电把碑文击毁。后时来运转,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飞黄腾达。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

      《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 以及《黃梁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脫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剧中人物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马致远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

      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二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

(三)王实甫

元朝杂剧作家。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作品】《西厢记》最早的来源是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不过它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它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一步加工、发展和提高,使戏剧冲实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特别在心理描写上,细致、精确,引人入胜,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故事内容】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博而结合的故事。

      【主题】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关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艺术成就】《西厢记》 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实、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鶯营、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文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政果。《西厢记》 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

       它突破了无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

      由于《西厢记》是一部多本戏,加上关目的布置又很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山重水复、荣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艺术特色】

       (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

       (2)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3)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中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四)白朴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墙头马上》

      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维护人格的尊严。

      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此剧的素村,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在“始乱终弃” 的社会风气中,白朴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寄言痴小人家女, 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诚。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白朴虽然以传统故事为框架, 但他所写的人物,实际上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是有血有内的鲜活的形象。

      ·《梧桐雨》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天宝之乱以来, 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特别是《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坊间还出现《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等著述。到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故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惟独白朴的《梧桐雨》流传了下来。

      《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饱含凄清当怨的意蕴。金元时期,李隆基与梧树的细节,受到诗人的重视,白补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创作氛国中受到启迪。

      《梧桐雨》固然也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格树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在中国的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悴、孤独、寂寞的意蕴。

      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加上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能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

      《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合蓄。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十、李渔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芥子书铺】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早在居杭期间,他就编辑出版过自己创作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

        寓居金陵后,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的编辑出版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写的大部分书都是在这里印行的。书铺同时还印行、销售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

      【李家班】康熙五年(1666),56岁的他由北京前往陕西、甘肃游历,先后在临汾、兰州得到颇具艺术天赋的乔、王二姬。独具艺韵的二姬的到来,再配以其他诸姬,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家班就组建起来了。

        对戏曲一直情有独钟的李渔,他自任家班的教习和导演,上演自已创作和改编的剧本。他以芥子园为根据地,带领家班四出游历、演剧,不辞辛劳,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家班作为李渔自己的实验剧团,使他在戏曲创作、导演、演出等实践活动中如鱼得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家班不仅成为李渔谋生手段之一, 而且在普及戏曲文化,推动昆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就在李氏家班声誉鹊起、蜚声海内的时候,一场变故发生了,康熙十二年(1672),年方19岁的家班台柱乔姬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祸不单行, 第二年,家班的另一台柱,也是正19岁的王姬又因病撒手西归。这对李渔的戏曲活动事业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家班从此一般不振,渐次瓦解。

      【作品】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团》《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

      《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又称《连城壁》)《连城壁全集》 《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


十一、四大微班

        三庆班、 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扬州一带为最盛,因艺人多来自安庆等地,而得名徽班。

      【由来】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以唱“二黄”声腔为主,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微班。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狮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特点】四喜以昆腔见长;三庆以连演新戏见长;和春以武戏见长;春台以童伶见长。

      【影响】

        徽剧在清代乾隆以后,广泛流传于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

        在川剧、湘剧、赣剧、因剧、粤剧、滇剧、黔剧、婺剧、淮刷等兄弟剧种里,都可以找到微戏的影响。

      【发展】由于徽班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后,带来了楚调(西皮调)。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逐渐演变为今日的“京剧”。


十二、曹禺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

      “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 《原野》和《北京人》。

      【主要创作】 1926年曹禺的处女作《今宵酒醒何处》问世。1934年写就《雷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

之后,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1937年发表《原野》,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1939年发表独幕剧《正在想》,1940年发表《蜕变》,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

      短短几年时间,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誉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而波时他仅有31岁。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话剧,风格与《北京人》颇有相通处。

      此后,他所写的独幕剧《镀金》,《桥》(未完成),以及解放后写的《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 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剧。

      ·《雷雨》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成万接联系的家月,州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要导,该剧反复万衅鸣、垃味,写高到来前后的问站,其用意不仅是过除苦夏的一那的”氛围,而且还在于腊杀人物的情块、 心理、性格。

       剧本以扣弦人心弦的情节,简结合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墨重彩表现。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


十三、易卜生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生于挪威希恩,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他写出了好几部剧情紧凑,用人物遭遇生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剧本,剖析了人世间的虚伪和罪恶,突破了戏剧多年来以历史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传统,不但震动了挪威,还影响了欧美。这些戏剧深刻揭露了假、恶、丑


      ·《玩偶之家》

     【故事梗概】奥斯陆一个银行经理海尔茂的家。快到圣诞节了,这个家庭多么温馨啊,圣诞树送回来了。海尔茂温情地称呼妻子娜拉“小宝贝”、“小鸽子”。 他爱自己的妻子,从不在外寻花问柳、酗酒闹事。娜拉好像也挺幸福,她结婚八年,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好几年前,因为海尔茂患病要去疗养,娜拉手头没钱支付,百般无奈只得非着海尔茂假留自己父亲的签字,向银行借债送丈夫去看病。这些年来,她省吃俭用积钱还了这笔债。

      眼下,升任经理的海尔茂要解雇职员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是当年娜拉冒名借款的知情者,他不愿失业,写信向海尔茂告发此事,威胁他。海尔茂看信后居然对娜拉大发雷霆。当柯洛克斯泰听人劝说后,写信表示绝不再提此事时,海尔茂又对娜拉亲热起来。这番周折让娜拉终于看清丈夫海尔茂的虚伪本质,也明白自己在家中只是海尔茂的玩偶和消遣的东西。她愤然离开了这个家。

      【思想内涵】形象生动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市侩气和虚伪,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它的上演引起了轩然大波。


十四、《宝剑记》——昆曲著名折子戏足以寒奸雄之胆,而坚善良之心

      【故事梗概】

       剧中主人公林冲是一位在疆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他具有公平正直的美德,因为看不惯奸佞大臣高俅等人专权误国,上书弹劾,结果被降职为禁军教头。但林冲仍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继续给皇帝上疏,揭露高俅等人的种种恶行。

       高俅恼羞成怒,用计谋陷害林冲,将他定成死罪。林冲的妻子为文夫鸣冤,得到京城高官的帮助,林冲免除了死罪,但仍被发配沧州。

       流放途中,押解的差人根据高俅的指令,准备暗中害死林冲,林冲的结义兄弟鲁智深及时赶到,将林冲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安全护送到沧州。高俅见阴谋再次失败,又浪人到沧州纵火焚烧林冲看守的草料场。

      面对步步升级的迫害,林冲忍无可忍,他杀死高俅派来的人,迫不得已投奔梁山,借来军队攻打京城。最后皇帝下令故免林冲的罪过,提升他的官职,同时将高俅父子捆绑起来交给他处置。

      【人物塑造】

      林冲在本剧本中的形象与小说《水浒传》被动反抗的形象不同,基本上是一位主动出击型英雄。他与高俅等人的斗争都是清醒,自觉而坚毅的。为了惩治奸佞,请求面见君王,体现了他成式不及的活然正气。

      【作者简介】

       传奇剧本。作者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是明代当时著名的诗人、学者, 曾在朝廷中任职, 官至大常寺少卿。该剧本取材于中国白话小说名著《水游传》但有所改动。


十五、《长生殿》

      昆曲经典剧目,后亦为京剧传统剧目。清初洪昇创作,历十余年始成。曾三易其稿,初名《沉香亭》。继改称《舞冤裳》,三稿始定今名。取材于《长恨歌》和《梧桐雨》。

      【故事梗概】

       唐明皇继位以来,励精图治,国势强盛,但他却从此寄情声色,下旨选美。由此发现宫女杨玉环才统出众,故册封为贵妃。

       两人对天盟誓,并以全钗细盒为定情之物。杨玉环自册封为贵妃,荣耀及于一门,其兄弟姊妹俱有封赏。这年春日,唐明皇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秦、说、韩三国夫人随驾,唐明皇因爱虢国夫人不施铅华的淡雅之关,特命她到望春宫陪宴并留宿。杨贵妃知悉后,醋性大发,言语问触怒了明皇,明皇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将地送归相府。

      此后,唐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高力士将此情景报与贵妃。杨贵妃送剪下一缕青丝,托他献给明皇,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回宫,两人和好如初。失机边将安禄山按律当斩,却因贿赂杨国忠,不但免于一死,反而升了官,从此骄横于朝延,唐明皇失策竟将他调任范阳节度使。安根山一到范阳(今北京),招兵买马,妄图夺取天下。此时,唐明皇还沉湎在声色之中。杨贵妃新舞《霓裳羽衣曲》压剑梅妃《惊鸿舞》。自此,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唐明皇为她,不惜劳民伤财,从海南运来荔枝。

      安禄山反叛,唐军节节节败退。唐明皇奔逃蜀中避难,马嵬坡哗变,杀杨国忠,更逼被迫杨妃自尽。自此心灰意冷,传位于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杨妃。唐明皇无奈,后大将郭子仪奉旨征讨,大败安禄山,收复长安。唐明皇自蜀中归来,仍是日夜思念杨妃。有一天做了一场恶梦后,访得异人为杨玉环招魂。临邛道士杨通幽奉旨作法,找到杨玉环幽魂。八月十五夜,杨通幽引太上皇魂魄来到月宫与杨王环相会。玉帝传旨,让二人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

      【艺术特点】

        (1)这部剧本以官延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伏,有几个高潮。

        (2)整体音乐布局与曲辞密切配合,风格各异,与人物场景配合的恰如其分。

      【艺术成就】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虽然重点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长生殿》传奇共五十出,其中第一出《传概》写了作者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理想化了,不符合帝王后妃的实际,使人感到不真实。这只能是反映作者对理想爱情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2)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两个正面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3)前后风格改变:在第二十五出之前,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在第二十六出之后,主要用浪漫主义手法。在描写唐明皇和杨贵犯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一代兴亡。虽然在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荒淫生活的揭露上存在着矛盾,但是作品的成就还是巨大的。

        (4)不足之处: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歌颂有余,批判不足。在结构方面,下卷不如上卷那样紧凑。作者为了求得两卷对称,都用了二十五出,故意铺张,有些拖沓。另外,剧中的道士、土地、神仙等虽然是神话,但有迷信色彩,读者阅读时应注意去其糟粕。


十六、《桃花扇)

        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

     【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铁事。

      二、出仕阶段: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巡视的康熙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

      三、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

    【故事梗概】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侯方城速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大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

       结识李香君,并与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在以拉拢侯方城,被李香君如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

       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城,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坚决不从....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城逃回寻找李香君, 最后也出家学道。

     【创作原则】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证实求信的原则。

     【艺术特点】

       桃花扇是侯方城、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山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

       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桃花扇》 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剧作的主题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说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品通过侯朝宗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明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从而揭示了南明覆灭的根本原因。作者从沉痛的故国哀思出发,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丑恶的本质,严厉地遣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罪行,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以激昂的爱国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热爱祖国的下层人民。

      作品展现了明末广阔的社会图景:朝政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垮台,清兵入关,马士英、阮大铖等勾结四镇棚立福王,建立了南明王朝。但福王不思收复失地,反而贪恋声色。马士英、阮大铖以迎立有功,操纵朝政,狼狈为奸,排挤忠良。整个王朝君是昏君,臣是佞臣。剧作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南明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和日益走向腐朽的丑恶本质。

      《桃花扇》的伟大成就,还表现在热情地歌颂了下层人民的忠心坚贞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为封建统治阶级所部视的歌妓、艺人的优美形象。


十七、四大南戏

       南戏是中国北宋来至元末明初,即12~ 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一)荆钗记

      【故事梗概】书生王十朋幼年丧父,家道清货,与母亲相依为命。

        贡元钱流行见王十朋聪明好学,为人正派,便将自己与前妻所生的女儿玉莲许配给王十朋。十朋母亲因家贫,便以荆钗为聘礼。而玉莲继母嫌贫爱富,欲将王莲嫁给当地富豪孙汝权。

        玉莲不从,只愿听从父亲安排,嫁给王十朋。婚后丰载,试期来临,王十朋便告别母亲与妻子,上京应试,得中状元,授江西饶州佥判。

        丞相万侯见十朋才貌双全,欲招他为婿。十朋不从。万俟恼着成怒,将十朋改调广东潮阳任佥判,并不准他回家省亲。十朋离京赴任前托承局带回一封家书。不料信被随十朋至京的孙汝权骗走,加以篡改,诈称十朋已入赘相府,让玉莲另嫁他人。

        孙汝权回到温州后,即找玉莲继母,再逼玉莲嫁给汝权。玉莲誓死不从,投江殉节。幸被新任福建安抚钱载和教起,收为义女,带至任所。钱载和来到福任上后,即差人去饶州寻找王十朋。差人打听到新任饶州太守也姓王,到任不久便病故,回来告知玉莲。

        王莲误以丈夫已死,悲痛欲绝。而十朋在赴任前接取母亲与妻子来京城,听说玉莲已投江而亡,十分悲恸。

        五年后,王十朋调任吉安太守,而钱载和也由福建安抚升任两广巡抚,赴任途中路过古安府,王十朋前去码头拜谒。

        当钱载和知道了王十朋就是玉莲的丈夫后,就在船上设宴。使十朋与玉莲得以团圆。

      【作者简介】柯丹丘(生卒年不详),元戏曲作家。

      【思想内容】赞扬了他们不因富贵贫贱而转移的爱情,以及对权贵、豪坤的反抗精神。

(二)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

      【故事梗概】刘知远是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流浪汉而登上帝位,他的传奇经历为民间所乐道。他因赌博败家,落魄流浪,被财主李文奎收留,在李家充当佣工。李文奎见他睡时有蛇穿其七窍,断定他日后必定大贵,于是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

        李文奎死后,三娘哥嫂以分家为由,将有瓜精作祟的瓜园分与刘知远去看守瓜园,欲加害之。李三娘知计,力阻刘知远守园。刘知远一身武艺,抢棍而去。知远战胜了瓜精,得到了兵书和宝剑,便告别了三娘,去分州投军。

       刘知远因屡立战功,受到不次提拔,官至九州安抚,娶岳氏为妻。三娘在家受尽折磨,因劳累过度,在磨房产下一子,因无剪刀,用嘴咬断脐带,故取名“咬脐郎”。又托窦公将儿子送给知远抚养。十五年后,刘知远命儿子回村探母。咬脐郎一天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汲水的母亲相遇。咬脐郎回去报知父亲。

        刘知远带兵回沙陀村,与李三娘团聚。

      【艺术特色】《白兔记》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上质朴通俗,好保存着一些古代农村风俗和情趣。

(三)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关汉卿作)

      【故事梗概】

        全国兵部尚书王镇,在蒙古军进攻金国都城中都时,奉命前往前线视察军情。他的女儿王瑞兰和母亲为王镇送行。不久,王瑞兰和母亲出都避乱,哨兵赶上来,王瑞兰母子被冲散。混乱中,瑞兰听见有人连叫三声自己的名字,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秀才。

       这秀才名叫蒋世隆,他与妹妹瑞莲失散,“瑞莲” 与“瑞兰”相近,王瑞兰误以为秀才叫地。世隆说明乱军掳掠单身妇女,王瑞兰只好答应,二人假称夫妻。在避难时受过世隆帮助、与世隆结为兄弟的陀满兴福,在山寨落草做王,遇见来山寨附近的世隆与瑞兰,劝世隆留在山寨。

      王瑞兰一见蒋世隆与“盗寇”称兄道弟,本来心中就很不高兴,见蒋世隆与兴福饮酒欢谈,使责备世隆,最后,她和世隆一起高开了兴福称王的山寨。

      世隆与瑞兰在旅店里成了婚,世隆染病,瑞兰为他尽心护理,请医调治。恰巧王镇路过,父女相认,瑞兰向父亲苦诉战乱发生后,母女失散,天各一方的遭遇。瑞兰又向父亲说明:因为在兵乱中得蒋世隆帮助, 自己已招他为婿了。

      王镇一看女婿是个穷秀才,非常生气, 不顾世隆生命垂危,强拉瑞兰离开世隆。瑞兰不好违抗严父之命,瑞兰只好请求父亲容她向世隆说几句临别话。她要世隆好生保重,地叮咛世隆注意用药和饮食,叙说离情别意,保证立志守节,等待世隆。

      原来蒋世隆的妹妹蒋瑞莲与哥哥失散后,和王瑞兰母亲相识,被认为义女。瑞兰回家后,和义妹瑞莲一起生活。她无时无刻不思念世隆,对父亲的赚贫爱富、喜武厌文,很不满意。一天她随义妹闲行散,闷荷叶团圆独自感叹。瑞莲开玩笑说为她找个可心女婿,以解心烦。把义妹打发歇息去后,她让梅香安排桌几,烧柱夜香,遥向世隆倾诉心事。她的话被义妹瑞莲听见,只好把她和蒋世隆结识经过告诉瑞莲。瑞莲听了为之啼哭,当得知瑞莲是世隆的亲妹妹,不由得变悲为喜,更加痛恨地爹,更加思念蒋世隆。

     封建势利的王镇,为了家里将相双全,旁人美慕,不顾瑞兰反对,要招文武状元为婿,王镇是兵部尚书,重武轻文,让亲生女儿瑞兰招武状元,让义女瑞莲招文状元。使瑞兰意料不到的是,武状元原来是陀满兴福,文状元就是蒋世隆。她责怪世隆得官招亲,把她抛撇,诅蒋世隆责怪瑞兰食言失节,另招佳婿,把他忘怀。瑞兰表白自己对他思念之情,她让世隆于没人处问瑞莲。事已至此,王镇只好改变计划,让瑞兰与世隆团圆,瑞莲和兴福结合。

(四)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作者徐畛)

        【故事梗概】

        东京人孙华、孙荣兄弟俩,父母双亡。孙华是个纨绔子弟。与无赖柳龙卿、胡子传结为酒内朋友,终日在外面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弟孙荣知书识礼,见兄长不思上进,便屡加劝谏。因柳、胡二人从中挑拔,孙华不仅不听劝谏,反而将孙荣逐出家门。孙荣无奈,只得在破窑内安身。

      一日大雪,孙华与柳、胡喝醉酒后半夜回家,途中跌倒在雪地上,柳、胡不但不救,反而窃取了孙华身上的半脂玉环和宝钞,扬长而去。幸遇孙荣经过,将孙华背回家中。而孙华不但不感兄弟救命之,醒来后不见了身上的玉环和宝钞,反诬孙荣偷去,便把孙荣打了一顿,又赶了出去。孙华妻子杨月真贤淑聪慧,见丈夫听信柳、胡,执迷不悟,便想出一条计策,向邻居买来一只狗,杀死后穿上人的衣服,假作人尸,放在后门口。

        待孙华丰夜酒醉回家时,发现了死狗,以为是死人,恐惹人命官司,求杨氏处置。杨氏要他去找柳、胡来帮忙,将“人尸”移到别处掩埋。而柳、胡都不肯帮忙。杨氏又让孙华去找兄弟孙荣帮助。孙荣念兄弟手足之情,不计前嫌,欣然帮助哥哥将“人尸”搬到别处。柳、胡二人不但不肯帮忙,反而去官府告发孙华杀人移尸。这时杨月真说明杀狗劝夫的真相,经官府勘验,果是一条死狗,案情大白,使孙华看清了柳、胡二人的真面目,悔悟自己的错误,终与孙荣和好。

      【思想主旨】

        这出戏对于建宗法制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封建家长的专横暴虐有所揭露。

        作品提倡“亲睦为本”、“考友为先” 、“妻贤夫祸少“,维护封建伦常秩序的说教气息比较浓厚,剧本语言通信、质朴,具有民间文艺的特色,但也有运用典故过多的缺点。

        剧中比较成功地刻画了柳龙卿、胡子传的无赖相,对酒内朋友之间的种种欺诈行径,描绘得颇为生动。


十八、《茶馆》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三幕剧。

     【故事梗概】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入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主义家亲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教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室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逸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辑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延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慘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思想内容】以老北京一家大条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院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1)给人以希望:纵观《茶馆》一剧,似乎描写的只是苦难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凄惨的命运,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你就会发现,虽然是层层黑暗笼罩了旧社会,但作者总是不会忘记给读者一盛明灯,指引你去子找希望,去发现光明。

        (2) 立足今天,回顾过去:剧作家是立足于今天来观察过去和历史生活的,决不是单纯为了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这里寄托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在叫人认识和憎恨旧社会的肩败和黑暗的同时,自然引起人们去思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旧中国发生的必然性,激起了人们对新中国、新社会的向往与热爱。


十九、戏剧的本质

        戏剧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引起戏剧美感的内容的艺术。

        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观与演的交流关系式戏剧的本质。(有别于影视作品)


二十、三一律

        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优点:剧情集中,紧凑。

        缺点:人物类型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