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编导戏文

编导艺考之《盲山》影片分析

编导戏文 2021-09-04 21:09:18

艺考传媒培训认为这是一部需要静观而看完后又不能平静的电影。一开场便是沉静的字幕,没有任何背景声音。因为是纪实风格的影像,所以配乐方面只是插入了几首当地唱腔的民歌,结束时的几句听得尤其真切:“……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画面上一边是哭泣的孩子和奔跑的追捕者,一边是终于逃出牢笼的女人,诗意的歌词道出的却只是苦涩无奈的人生。

《盲山》中的人生是苦涩的,因为人的属性是多面的,好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作为伦理的人,传宗接代是千百年以来的第一件大事,所以贫穷的男人们在新婚喜宴上赌誓发咒般强调“谁不喝完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儿子孙子也打光棍,下辈子还是打光棍!”其对光棍的忌惮与恐惧穿透历史深入骨髓!作为法治的人,因为拐卖妇女是不容置疑的违法之事,所以一旦冲破重重障碍,公安人员还是要翻过盲山来解救。作为商品的人,既然人是花钱买来的,那么人不想留的时候可以走,但是钱得还来。作为动物的人,男女皆有欲望,而女人却多了一层母性,所以在得到解救时,一些女人拒绝了离开——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听不得孩子的哭声!

如此的错综复杂,种种属性的交织冲突就导致了许多事是说不清、道不明、管不了、没办法

的,就如片中常常提到的“我也不知道你们谁说的是真话”。于是,虽然女大学生一再对人们晓以法律之利害,可是拐了还是拐了,又能咋的,拐的人多了!虽然明明是强迫地买来的生育工具,可是她的“婆婆”还是一而再的“晓之以理”——女人,嫁谁也是嫁,“嫁”给我儿,我们不会亏待你的!虽然一而再反抗、逃跑,可是有了孩子以后也就渐渐踏实了。虽然邮递员一而再的接受了女人托付他寄出的求救信,可是他也只是留一点希望给她,然后便转身把信交给买她的男人。

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是影片的重要主题。女大学生是一个文明的象征,她之所以到最后还是死也要离开这里,而没有像其他女人一般,为了孩子而留下,很大的原因就是她把这里定为一个野蛮之地,她与这里是格格不入的!那位只有高中文化的懦弱的小学教师“黄德诚”(好有意味的名字)最终也是选择了离开。可是文明与野蛮有时又是模糊的,虽然她的学问在这里是最大的,可是照样被文明人从文明的世界拐骗到这里,可见知识有时也是双刃剑,既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那些可以与外界接触的邮递员、税务员、村委领导等公务人员们,无疑也是文明的象征,可是他们对盲山里的事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着敲窗呼喊的女人,只能说一声“你们家的事我们管不了”。在这边盲山中,许多事都是模糊的,可这又太悲观了,毕竟女大学生在这盲山里教出的一位小学生帮她寄出了求救信,是解救她最大的功臣。或许,这可以看作是导演留下的一点对文明的希望吧。

导演李杨一再的强调他拍摄这部片子,只是为了表现人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盲点,所以《盲山》里的事没有判然区别的黑白二元之分。有一个很荒诞的隐喻,逃跑的女人在盲山之中问一位扛着柴火的老人大路在哪边,老人毫不犹豫的指给了她;下一个镜头中,追捕者问老人看到一个女人跑过去没有,老人又毫不犹豫的指给了他们!“我不是刻意揭露我们中国人的丑陋面,这样的事情全世界都有。我只是揭露人性!”李杨如是说,因为他也有他的盲点,他能做得只能像那个老人一样,对所有观看影片的人,有什么就指出什么!即便这是一个悲剧,总比不指出它、不承认它的存在要好一些!

根据《盲山》在法国上映时的描述:“在激烈的拉扯中,绝望无助的白雪梅顺手抄起一把菜刀,朝正在殴打父亲的‘丈夫’砍了下去——影片到此处戛然而止!”而国内公映的结局却是白雪梅最终得到了公安的解救,留下了孩子;其他的两位被拐卖的女人则选择了留下!对于影像内容的剪辑调整,导演这样解释:“我觉得这是一个互相妥协的过程,作为艺术家,为了电影能够在国内上映,可能我不能那么犀利,但如果以此能换来影片的公映,我觉得很值。”在某种环境之中,艺术的创作或许就像片中的女人说的那样“生活就是这样,有时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

既然提到了生活,提到了人性的问题,那么观看了影片以后我们就该好好思考一番了:这苦涩无奈的人生究竟是谁的盲山?盲山究竟是怎么造就的?只能说,你我皆在盲山之中,盲山是我们自己垒起来的,于是我们也就遭受到盲山的结果。习惯性的冷漠、相关人员的不作为、文明的落差……这些个深层的问题肯定不是几个人造成的和能够解决的,这需要身处重重盲山中的人们共同面对!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