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编导戏文

编导艺考之《我在故宫修文物》影片分析

编导戏文 2021-09-09 20:02:17

匠人之心,在于细致入微。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也把这一群手艺精湛却不为人们所知的匠人们捧上了舞台。似乎是想给这个浮躁的世界一个别样的警告。

从第一集的铜器钟表陶瓷的精致奢华,第二集木器漆器刺绣的复杂精细,再到最后一集古文古画的文采风韵。《我在故宫修文物》完美的记录了在文物医生手中的传承的文化。在纪录片最后看到那些经历过修复后摆上展台的文物,让我不禁感叹,不知在这红墙之内,看似隐居的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江湖。

想起以前,似乎我也是经常逛博物馆的,精美的木刻,腐朽的铁器,还有那些在我看来和石头差不多的贝壳。看的也是眼花缭乱,但依旧也能隔着那一层厚厚的玻璃感受它们在另一头传出的那种时间的厚重。

然而,在北京那个日新月异的地方,唯独故宫和时间过不去,停滞了下来。永远停留在了那个还有慈溪,溥仪的帝国,无声的祭奠着紫禁宫曾经那不可一世的辉煌。

在镜头中,文物修复师就在这一片难得的寂静中,用双手去唤醒沉睡在故宫中的珍贵文物。

那些曾经的手艺人,从南方或者更远的地方来,带领着一批从中美,清美毕业的年轻人,忙碌在工作台前,和历史对话。不忘手中的严谨,却依旧能谈笑风生,到颇有些中式的仙风道骨,乐在其中。

我认为,最能够感动人的莫过于一个人穷其一切去完成一件事情,即使那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即使最后也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在故宫中,有这么一群人,享受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干预这世间的喧闹,认真的把那些尘封的文物修补回他原来的样子,最大的感慨莫过于此。

似乎和故宫一样,在这里的所有人的时间也都停滞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似乎都只变成了一个数字,留在这里生活的手艺人也好,跟随师傅学习的徒弟也好,与他们都没有关系。

这边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优秀之处,不刻意去描述文物修复过程的艰难来表现修复师手艺的精湛,反倒是更侧重于生活和工作的结合,我认为将工作本身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享受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匠心精神。

在故宫骑单车,种树,打杏子,让镜头前的我们羡慕至极,在繁琐工作之下的鲜活生活造成的反差,也使这部影片更加真实客观。在影片中,师傅们对于文物和文化,手艺和匠心的思考更是引起了忙碌在生活中的我们的共鸣。在最后,看着历经辛苦修复好的宫廷钟表只能静静的放在展示柜的那一边,我们想必会和王师傅一样,心生感叹。

文物是死的,你放在哪里它什么用处都没有,正因为他有文化,才有意义,这句话我思考了很久。而对于修复文物的传承不仅仅是手艺而是匠心,《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也反应了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最渴望却又最缺少的东西——匠心。

“只有耐得下性子,在能做好文物修复工作。”这是纪录片中的一句点睛之笔,也在网友的高呼中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我们在做自己的事情时,是否能耐得下性子,用匠人之心对待手中的工作呢?

这也便是整个纪录片所呈现的内核,没有国仇家恨,没有儿女情长。抛弃一切繁杂和庸俗之后,心无旁骛,便是匠心。这部纪录片就是一部记录了匠心精神的影片,他们用双手唤醒文物,用匠心摩挲历史,精细,完美,一丝不苟。

凡有匠心者,一书之内包含天地,执笔之间便是江湖。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