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艺考例文

江苏省编导艺考统考高分影评例文《她认出了风暴》(19)

艺考例文 2021-06-08 22:03:02

“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 这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诗歌《预感》里的一段,纪录片以这一诗句命名,暗合萧红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别有意味。纪录片重现了电影《黄金时代》的拍摄历程与萧红当年命运轨迹。片中萧红短暂而又跌宕的一生以崭新的叙述角度被搬上银幕,客观化的纪录片形式夹杂大量主人公的自我言说,构建了萧红作为女性知识分子在大时代裹挟之下的追求与挣扎,展示其抗日时代的独立精神,同时又深受性别及情感羁绊的女性宿命。

一、片段式场景还原真实情境

通过情景再现的戏剧性方式演绎萧红一生是该片在艺术手法上的一大亮点。为了更好地展现萧红坎坷传奇的一生,以及电影《黄金时代》拍摄的艰辛,导演精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将那个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波澜壮阔的年代变得温暖可感。纪录片没有可以展现拍摄花絮与吹捧剧组,而是将萧红一生娓娓道来,整体基调沉郁平缓,没有煽情,更没有主观臆想,精致的电影镜头成为了“情景模拟”,反映出纪录片对于历史史实的无比尊重。片中详细讲述了许鞍华导演坚持采用实景拍摄影片的艰辛,不论是萧红逃难时的窗口,还是根据鲁迅故居真实还原的鲁迅居所,无一不体现着实景的动人之处。例如纪录片在叙述二萧在上海成名后萧红内心的苦闷之时,不仅采用电影中萧红在院中闷闷不乐的情景重现,而且还通过相关专家对其心理进行解读,这样更加生动明了地表现出萧红当时的所思所想。

二、历史与现实线索交叉呼应

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与电影中的萧红作为两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互相映照,彼此关联。在汤唯大量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观众似乎分辨不清哪个是汤唯,哪个是萧红。纪录片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描绘出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而对电影主创的深入采访,专家学者的精细化解读在历史真实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共同构建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动人化。正如编剧李樯所说:“我觉得鲁迅骨子里其实是个温厚的人,因为他过度温厚,他对很多事情的不平之气需要他用严厉的语言作为武器去表达他的温柔。”可见他所尽力展现的是一个不为大众所知晓的鲁迅形象。此时,纪录片配合萧红在《纪念鲁迅先生》里所记述的鲁迅先生对其装扮的评点作为辅证,使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三、多方位视角展现人性之复杂

在叙述过程中,导演、编剧、演员都以开放的视角、多维的视点进行对历史人物的诠释,展示出人性的复杂,避免了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尤其是对于学专家学者的采访,采用一种历史的辩证式诉说。例如片中谈及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感时,编剧李樯认为他们是导师与追随者、文学上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或者说是忘年交,甚至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最隐秘的一层情感关系。而专家则认为他们的关系被大众过度解读,实际上鲁迅先生对这些文艺青年的关爱是同等的。多元视角的解读与评论在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的同时,也吸引观众对历史做后续思考。在叙述萧红为了情感疗伤东渡日本的艰难岁月时,就当时萧红的痛苦心境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说萧红是因为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深受打击,有人认为萧红是因为萧军在上海发展新恋情而郁郁寡欢,多方位视角的提供使人性之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认出了风暴》不仅仅局限于电影拍摄本身,而且在文学、艺术、历史的角度对其加以提升,使纪录片的内容意义在更大程度上延展开来,这使得纪录片磅礴大气的风格堪比大片。但该片仍有些许不足。例如五个板块叙述模式冗长驳杂,人物采访过多过碎,尤其是编剧李樯的访谈,人物始终固定在同一座位上,未免太过单调。总体上来说,该片脉络清晰,历史史料与情景模拟交相辉映并控制妥当,有趣又有味,多种艺术手法的恰当使用带领观众重温了那段冷峻与温暖交织的黄金时代。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559.html

相关专业

相关文章

相关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