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编导戏文

编导艺考影片分析之失语青春《青红》视听分析

编导戏文 2021-07-22 11:56:30

王小帅执导的《青红》真实地反映了六七十年代贵州三线下乡职工边缘群体,影片取实景拍摄,在视听上有许多精妙的设计,强调了压抑环境中的残酷青春,值得分析,编导艺考生们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看看吧~

广播的贯穿线索作用。

影片由广播体操拉开序幕最后又由广播后的一声枪响结束,学校中的广播、对犯罪人员的广播、人物交流背景中的广播声贯穿影片始终,广播成为他们生活的掌控者和见证者,也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主流话语权的象征。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他们的生活就像一个小社会,出不去,进不来。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完全依靠写信和信号不稳定的收音机。广播背后体现出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将主体召唤进主流秩序之中的一种方法,是对人们的控制。

禁锢以框架式构图的形式进行了隐晦的表达。

影片在拍摄青红的时候,多次使用框架式构图,学习、做家务、听母亲训导等都是借助窗户、门框等来表现青红的被动地位。在框架中的青红代表着青红爱情和自由的禁锢,在框架中的青红母亲代表着女性话语权的缺失,群山围绕的家庭是对整个三线职工的围堵。

服装的色彩变化不仅是人物生活状态和心理的外化更是时代环境在人身上影响的外化。

灰、蓝、绿的单一色调是七八十年代人物服装的样式代表之一。青红父亲的蓝色中山装、工厂工人的蓝色工作服成为人物的主要服饰特征。服饰的单一色调、环境的昏暗阴沉、光线的明暗对比共同形成七八十年代三线职工的生存具象。这些具象所塑造出的压抑氛围形成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单一的服装色调带来的统一感像极了体制内“木讷”的代表,他们顺从、乖巧,遵从“上行下效”。传统教育的管制在他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所以才有了吴泽民对青红的“跟踪”。而青红的红色大衣恰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向往和青春的躁动,与压抑的环境产生强烈的对比。

光线的对比塑造了人物之间的对比。

影片中占有较大比重的阴雨天、室内、夜景所形成的低调气氛不仅营造了空间的压抑,而且形成了人物话语权力的强烈对比。在青红与父亲的交谈中,父亲大多在明处,青红在暗处;吴泽民和妻子对话在青红绝食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吴泽民在室外,妻子在室内。这两种明暗的强烈对比形成女性话语权力的弱小无助

长镜头的使用。

影片不下二十次长镜头的使用所带来的真实感不仅源于生活场景的真实,还在于它给观者带来的对人物、事件的思考,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上学路上父亲对青红的跟踪、青红与小根的告别、青红与小珍在空旷山间的谈话、母亲对青红和青红弟弟的教导等,这些长镜头的使用让空间变得具体化,让人物变得真实化,让我们体会到长镜头背后所带来的厚重感,即对弱者的同情、对强权的反思。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高跟鞋代表了青红的青春,这种符号化的表达隐晦的传达了悲剧的来源。

即这份悲剧式的爱情结局是由代际隔阂带来的,是社会转型的思想变革带来的,也是传统体制内过度压制带来的。。高跟鞋在影片中总共出现了五次:第一次是商品,第二次是礼物,第三次是穿上,第四次是丢弃,第五次是捡起后再次丢弃。青春里最重要的爱情由高跟鞋而起又由高跟鞋结束,青春在这里画上了句号,成为青红爱情意义上的一个能指。她的青春是由父辈构建起来的,在满是蓝色中山装、统一黄胶鞋的年代,高跟鞋成为青红的青春回忆

旁观的角度。

青红的弟弟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他虽然身处其中,却不拥有说话的权利。他总共出场七次,大多数场景都是在学习,唯一一次开口说话是在傍晚和姐姐洗脚时,母亲对姐弟俩的提醒。他说:“外婆根本不喜欢我们,不希望我们回上海去。”孩子因为缺少对原有故乡的记忆,已经把他乡当作故乡。青红弟弟是三线建设时代孩子的缩影。他的失语也是受制于这个家庭束缚的表现,受制于父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他的生活空间被简化为学习。

多重视听设计表现出对边缘群体的忽略、父权对人的压制、改革带来的代际冲突,还有整个时代背景下对战争的反思、对冷战格局的反叛意识。王小帅导演对旧时光的怀念,对三线职工的集体追忆,以及对传统体制的反抗也显露无疑。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注依旧是当代人在噪杂市场中需要关注的方向。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