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艺考真题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编导艺考文史哲模拟题(2)

艺考真题 2021-06-07 23:14:28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春秋》所记,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时代中,言“侵”者六十次,言“伐”者二百一十二次,言“围”者四十次,言“师”者三次,言“战”者二十三次……言“取”言“灭”者,更不可胜计。这反映了

A.周朝对外战争不断       B.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C.周朝重视礼仪与征伐       D.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2、秦始皇平定天下后,开始调整和扩充官制,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机构,在朝廷设立三公九卿的统治机构来辅佐皇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体,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颁布新律,严苛律法  

C.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D.三公九卿相互牵制

3、董仲舒在天人感应学说中提出“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的理念,意图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这一主张的历史作用是

A.强调君权神授,维护君主地位       B.建立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C.对君主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D.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4、安史之乱后,社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而巴蜀地区仍能保持“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之饶,郊野之富,号为近蜀丹青文彩,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的盛状,导致这一景象的原因在于

A.巴蜀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劳动力和技术的涌入    

C.经济中心实力雄厚    D.对外贸易联系范围广

5、据记载,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 ,诏令现职之京官,不论文职武职,凡列五品以上,“性好学书,及有书性者,皆准到弘文馆聆听书法之讲授,敕由欧阳询、虞世南负责教示楷法”。关于这一政策的颁布,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科举制推动文学的发展     B.文化教育为政治统治服务

C.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     D.科举制促进崇学之风盛行

6、宋朝负责管理军事有关事务的有四个部门。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并定期从地方厢军中选拔出强壮者充实到中央禁军。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特点是

A.加强皇权统治     B.打击内部争斗    

C.剥夺将领实权     D.弱化地方权力

7、明代王世懋《二酉委谈》里就描写过景德镇市民子弟入学读书的情况:“民既殷富,子弟多入学校,然为窑利所夺,绝无登第者。”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的社会

A.思想发展缓慢停滞     B.世俗文学发展迅速

C.阶级间流动几近停滞     D.农工商进一步扩张

8、史料记载,“公(史贻直)在政府,时从容承召对,移晷乃出,而公谨慎周详,虽子弟不得与闻。” 特交的,由军机处查议其可否,密拟办法上奏;会同议奏的,或由军机处主稿,或由所会衙门主稿,临时酌定。这体现出军机处

A.军机处使得行政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B.军机处权力凌驾于六部之上

C.军机处的设立促进统治机构完善     D.军机处由重臣与皇族亲信共同组成

9、清末时期,大型农民起义接连发生,如白莲教起义,张格尔叛乱,太平天国起义,黄花岗起义等等,共计1300余次,遍布全国各省份,对于大面积农民起义现象的产生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②统治政策失误导致中央权力弱化 ③社会负担沉重,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中央政令难以下达,地方发展缓慢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墨子》一书讨论了十项墨家的基本学说,被称为“墨家十事”,这十事分别为

A.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

B.兼爱、非攻、尚贤、尚礼、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志、非运

C.兼爱、非攻、尚贤、尚礼、节度、节葬、非乐、天志、明志、非命

D.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度、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运

11、对于格物,程颐有这样的解释:“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通过深入研究事物而得出真理     B.通过认识、感知事物并理解真理

C.通过研究世间万物而总结真理     D.通过经验积累而总结真理

12、孔子在“知行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的资质和秉性将人分为四类,分别是

A学而知之、行而知之、学而不知、困而不学

B.生而知之、学而知之、行而知之、困而学之

C.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

D.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学而不知、困而学之

13、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常为后世所称道,下列说法中对其思想阐释正确的是

A.人在山水之乐中逍遥适意,与自然合一,也就达到了“瞬间”与“永恒”合一

B.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在精神层面上互相从属、相互依赖

C.是“齐物论”和“形而上学”的集中表达,表现了超脱现实的乐观主义人生观

D.自然界的永恒和人的永恒在精神层面上完全相同,都具有短暂性和稳定性

14、“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根基,下列说法不符合道家思想主张的是

A.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B.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C.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15、“天人感应”是董仲舒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下列阐释不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人因思想独立于自然之外,因感应天地而与万物为一体,相互溶入生息

B.万物无情而有性,宇宙万物,即使是顽石一类的无知之物,也一样与人通情

C.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

D.天和人作为两个独立而不想干涉的客体,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要素

16、《诗经》中的爱情诗常有直白而大胆的求爱语句,下列诗句中反映了这一特征的是

A.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C.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D.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17、《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下列对其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楚辞》由楚地方言创作完成,具有浓厚的楚地风格色彩②“楚辞”一名于西汉确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③《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④受上古宗教思想的影响,楚辞中“巫文化”色彩浓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司马相如《大人赋》:“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乘虚无而上遐兮,超无有而独存。”其中,对于“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抒发恋土之情和自我排遣的寄托之意

B.流露了作者对于自己仕途进退的矛盾之情

C.暗含着对君王沉迷于求仙问道的劝谏之心

D.表达了对于官场暗黑不见天日的愤懑之情

19、《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下列诗句中,与“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寓意最相近的一句是

A.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B.我欲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他方

C.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D.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20、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下列对诗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A.“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B.诗人分别以“古人”和“来者”代指君王和自己,暗喻境遇凄惨

C.“悠悠”与“独”用于烘托孤寂之情,进一步奠定感情基调

D.诗人引经据典,怀古伤今,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突出悲凉之感

21、《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下列诗句中,与“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寓意相近的是

A.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B.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C.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2、李白诗风飘逸洒脱,创造了古诗浪漫主义高峰,因而被后人称为“诗仙”,下列诗文属于李白所作的是

A.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B.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

C.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3、“借代”在古诗词应用当中十分广泛,下列诗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的是

A.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4、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其安然闲适的田园风格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下列诗句中与其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C.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D.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25、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以下四幅画中,最接近此诗诗意的是

A.     B.     C.     D.

26、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其中,对于“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理解错误的是

A.包含了对荒淫误国者的痛恨心理,具有讽喻之意

B.反衬作结,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生活幸福

C.表现那希望已幻灭,表达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

D.将主旨推向高潮,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27、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及杜甫,赞誉其心思细密和“用美来制服苦难”的精神姿态,下列诗句中能表现出杜甫的这种情怀的是

A.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B.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C.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D.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28、余秋雨认为,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下列诗句中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9、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诗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中以马自比,表现了英杰异士的抱负和愿望

B.前两句应用赋法,启动后两句抒情,具有兴义

C.借物抒怀明志,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D.以“何当”领起做设问,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

30、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中"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B.“是日惊秋老”中的“惊”表现出了作者对于壮志难酬的感叹与不忍

C.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

D.作者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秦朝新制度的内容及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异国武装、将军事力量渗透至各地。(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2‘)

影响:① 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理学自发源以来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在教育方面,理学思想的代表人之一——朱熹以理学思想为主要基础,在此之上开创出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

朱熹认小学教育阶段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孔子“仁”的观念进行阐释。(8分)

参考答案:

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答题注意结合材料,意思相似即可给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5分)

《论琴》

高子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故《记》曰:“君子无故不去琴瑟。”孔门之瑟,今则绝响,信可贵矣。古人鼓琴,起风云而来玄鹤、通神明而阜民财者,以和感也。今徒存其器,古意则亡。欧阳公云器存而意不存者,此耳。夫和而鸣者声也,参叙相应者韵也,韵中成文谓之为音。故音之哀乐、邪正、刚柔、喜怒,发乎人心,而国之理乱、家之废兴、道之盛衰、俗之成败,听于音声,可先知也,岂他乐云乎?

知琴者,以雅音为正。按弦须用指分明,运动闲和,气度温润,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是为君子雅业,岂彼心中无德、腹内无墨者,可与圣贤共语?世人悦于听乐,而无味于琴者,悦其声之淫耳。乐用七音而二变,与宫徽联用,故声淫而悦耳。琴用五音,变法甚少,且罕联用他调,故音虽雅正,不宜于俗。

今人不究意旨,不亲明师,不讲谱法,不娴手势,遂使声之曲折,手之取音,缓急失宜,起伏无节,知声而不知音,运指而不运意,奚取弹为?

有等务尚花巧急骤,夸奇逞高,不求法度。准绳之中有敷畅悠扬之妙,操多散声以类箜篌;巧取按声,以同筝阮;大失雅音,重可笑耳。孰知散、按间出,清以泛声,谓得中道。今之俗弹,更易不常,变朴为浇,求异于人,不知法古,是为抱琵琶而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意哉? (有删改)

(1)于作者看来,奏琴者应具备的要素是什么?(8分)

了解琴音的意境;遵循古法规律;能将情感寓于琴音中;能正确发展自身。(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如何理解“是为抱琵琶而同伶人,岂古圣贤所谓修身养性、理其天真意哉?”一句的含义?(12分)

君子学艺目的在于修养品性,而非单纯取悦自己和他人,更不能为了取乐而违背自然规律。但一昧地遵循古制而不加以创新也是不合理的,应当把握尺度,达到修身养性和顺应自然发展的正确统一。

(3)阅读《论琴》,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CBB 6-10 DBCAA 11-15 BCADA 16-20 CADDB

21-25 CACDB 26-30 CABBB

二、非选择题

31、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异国武装、将军事力量渗透至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影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32、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答题注意结合材料,意思相似即可给分)

33、(1)了解琴音的意境;遵循古法规律;能将情感寓于琴音中;能正确发展自身。(其他答案酌情给分)(2)君子学艺目的在于修养品性,而非单纯取悦自己和他人,更不能为了取乐而违背自然规律。但一昧地遵循古制而不加以创新也是不合理的,应当把握尺度,达到修身养性和顺应自然发展的正确统一。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516.html

相关专业

相关文章

相关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