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编导戏文

2020编导艺考广播电视编导应试必备《谢谢你来了》

编导戏文 2021-07-27 10:28:40

艺考培训班注意啦!在江苏编导统考之后就是校考的到来,电视节目分析是广播电视编导校考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考察形式。本期小编带来的是电视栏目《谢谢你来了》的分析。

《谢谢你来了》——有态度、有温度、有高度

作为我国电视荧屏上的常青树,情感类电视节目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以中央电视台的《百姓故事》和《艺术人生》为开端,有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真情》等一大批优秀的情感类电视节目不断涌现。但随着观众收视时间的碎片化,电视的泛娱乐化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再加上节目本身的样态僵化,情感类节目的受众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和单一化,受众市场也遭到了综艺节目和新媒体的不断蚕食。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重庆卫视于 2016 年初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情感类电视节目—《谢谢你来了》,自 1 月 4 日首播以来,短短半年的时间,节目就赢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作为一档新生代情感类节目,《谢谢你来了》摒弃了以往情感类节目审丑、猎奇的倾向,而是紧扣“道歉”和“感恩”主题,邀请普通百姓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为普通人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就是这样一档毫无明星光环,也没有离奇古怪的故事文本做支撑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却在业界和民间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思考。本文将围绕节目主题、叙事策略和形式创新等三个方面探讨《谢谢你来了》的成功之道,以期为当下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策划一档新节目,方向选择无疑是最重要的。你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方向。方向明则节目立,方向准则节目生。作为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谢谢你来了》肩负着传递正能量的使命, 将节目方向聚焦于“感恩”、“致歉”这条主线上,不仅为正能量的传递落实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也表明了媒体的态度。

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深水区,人际交往日益密切复杂。反思自我, 渴望良性互动,借鉴他人健康发展的人际交往方式,已成为人们情感交流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而《谢谢你来了》将节目方向定位在这样的点上,可以说切中“要害”,急社会之所需。节目 通过提供“致歉”和“感恩”的平台,树立人际交往的好榜样,倡导健康和谐、善良友爱、坚韧 勇敢、执着专注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互动典范,引领观众回归忏悔和感恩这两大主题,回归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

《谢谢你来了》中的致谢人和被致谢人、致歉人和被致歉人都是普通百姓,他们来自全国各行各业,有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白领、务工者,也有留在家乡努力奋斗的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向主持人倾诉着生活中的问题,讲述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话题性,观众或多或少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能够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和感悟。节目让普通人的情感在电视上得以展现的同时,充分运用了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的优势—资源的权威性,邀请了心理专家和媒体评论人来帮助当事人指点迷津、解开心结,进而起到了“成风化人”的作用。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信息,他们渴望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渠道来行使话语权,甚至由原来的传播接受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在这种冲击下,20 世纪 90 年代的精英文化偏向已然无法在狂欢的大众文化中立足,电视媒介需要把镜头对准平常百姓,让部分平常百姓代表民众发声,并由此让更多普通观众借由代入式观看这一形式完成他们对话语权的想象性满足。情感类节目将情感故事这一私人领域话题推向了公共领域,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倾诉需求,同时让更多观众在他人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情感的宣泄。但这种启发和宣泄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节目中主人公的遭遇必须有一定的普遍性。换句话说,只有当观众或多或少有着与主人公相似的遭遇时,才能感同身受和身临其境,进而产生心理投射,获得情感的宣泄和有益的启发。

因此,情感类节目需要让观众看到贴近他们生活的故事和所熟稔的话题。《谢谢你来了》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平民化,在故事编排上侧重大众化,一改以往情感类节目审丑猎奇的趣味, 不刻意追求戏剧性和离奇性。故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众,虽普通却真挚感人,有父母与子女的矛盾,有年少懵懂时的冲动,有爱情婚恋观的讨论,也有在不幸命运面前的相守陪伴。凡此种种,犹如镜像一般映照出当今社会普通民众的悲喜哀乐,也是很多观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节目中,当事人款款深情地以平民的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观众很容易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反思自我。

在情感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充当的是私人领域的公共鼓励者和咨询服务者。当下是一个狂欢和解构的时代,人们对权威不再是唯唯诺诺、盲目听信的态度。因此,主持人和嘉宾必须建立轻松、和谐的谈话场,要和当事人建立一种平等意识,与当事人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谢谢你来了》中,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采取的都是平视的视角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心理专家柏燕谊情感细腻,彷佛一位“知心姐姐”,在分享自己与当事人类似的经历, 拉近与当事人、观众之间的距离的同时,换位思考,以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待事件的缘由以及人物性格等深层次原因。媒体人石述思一针见血,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解决方式。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而是亦师亦友,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在 2016 年 5 月 3 日的节目《听妈妈的话》中,面对劳心劳力抚养女儿却又不肯放手让她独立生活的单亲妈妈,嘉宾和主持人循循善诱,一方面教妈妈学会放手,让女儿学会独立;一方面关怀妈妈的内心世界,让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这样的平民视角很容易打动当事人和观众,从而最大程度地让人们接受节目。

在通过嘉宾与主持人平视的视角营造出围炉夜谈般的家庭谈话氛围后,如何将平民化的故事讲述得真切动人成为摆在节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感真则人物立,人物立则故事成,故事成则观者“快”。《谢谢你来了》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节目首先在选题阶段就做到了“事情真”。其次,人物致歉、感恩“用心真”,现场表达做到了“情绪真”,最后嘉宾互动“诚意真”。此外, 正能量的传递往往容易流于形式,片面的“高、大、全”,有正气没精气。为了避免这点,《谢谢你来了》在人物故事前期的考量、现场人物的表述中,让事情和感情做到了统一而密不可分,大量的细节也让故事变得生动而真实。

节目中呈现的故事,因为是具体的人和事,再大也是个人的“小情感”;而节目中要释放的正能量却是关乎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大情感”,两种情感如何完美结合,让节目故事保持一定的“温度”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十几年来我国电视荧屏上情感类谈话节目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明星类访谈节目逐渐减少,把普通大众当做访谈对象的节目越来越多,这一点从《鲁豫有约》将选题范围从单一的名人明星扩大到普通民众这一调整也可以看出;二是节目形式由单纯的倾诉型或者说情感疏导型向矛盾调解型转变。电视观众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听故事,而是渴求见证事件不断变化的过程。节目中当事人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倾诉,而是希望自己的私人情感因在电视这一公共平台上展现而得到帮助。

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不仅来源于媒介环境和观众的需求变化,同时也是情感类谈话节目自身发展遭遇瓶颈所不得不做出的突破与创新。自以湖南卫视的《真情》和江苏卫视的《人间》为代表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将普通百姓的家庭问题、朋友之间的矛盾,以及两性情感问题等个人隐私呈现在电视媒体上后,情感类谈话节目一时风光无限,各大电视台竞相创办。而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情感类节目呈现出了诸多问题:一是节目同质化造成整体低俗化。越来越多的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出现导致同质化的问题异常严重,节目形态的僵化单一导致观众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而激烈的竞争又促使一些节目为了迎合观众,博人眼球,一再选取低俗的选题。长此以往,必然使得节目流于低俗化,品位下降,道德操守缺失,最终导致观众厌烦。二是过度煽情和虚假炒作。煽情无可厚非,但情感类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过度煽情、贩卖情感、虚假炒作、刻意制造噱头、编造故事追求戏剧性,这些做法会破坏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信任,无疑是自掘坟墓。从根本上来说,这一时期的大多情感类节目的本质是“审丑”,涉 及的大多是社会负面话题,诸如婚外情、凶杀案件、家庭暴力、苦难遭遇,等等。通过讲述这些悲情的故事,当事人的情感创伤袒露在观众面前,而观众所产生的情绪有同情和审思, 但更多的是对人类情感的阴暗面即“丑”的憎恶。

而以湖北卫视的《调解面对面》、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为代表的调解类节目可以看做是  情感类谈话节目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调解类节目通过模拟法庭仲裁的情境,对当事人之  间的矛盾进行调解。不可否认的是,调解类节目让人看到了电视媒体作为大众媒体,不仅是  娱乐观众的工具,同时也承担着解决社会问题的义务和责任。但是,调解类节目依然没有跳  出“审丑”的局限,呈现出的依然是人性阴暗的一面。这种节目如果过多的话,“媒体如果为   了收视率而一味地曝光丑闻和人类情感的阴暗面,那势必会误导观众对社会真实情况的认识, 并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概括地说,从美学形态上来看,情感类节目所呈现出的类型有:优美、崇高、喜剧、悲剧和丑。崇高和悲剧表现的题材大多是励志的人生故事,它彰显的是平凡人的崇高与伟大。重庆卫视的《谢谢你来了》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节目邀请的都是普通民众,讲述的也多是可能会发生在很多观众身上的小事。如果说崇高和悲剧类型的情感类节目如同情节跌宕起伏、大开大阖的戏剧或小说,那么优美类型的情感类节目更像是沁人心脾的散文。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高、大、全”的典型人物或是大奸大恶的反面人物,呈现出的更多的 是平凡人之间的美好感动,或是通过一些细小的矛盾所达到的一种和谐与融洽。

比如 2016 年 5 月 31 日播出的《熟悉的陌生人》这期节目中,一对姐妹之间因为姐姐的强势而产生隔阂,而事实上她们并不存在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只是缺乏沟通和理解,导致彼此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在故事的讲述和心理专家的点评下,我们看到姐姐强势的背后其实源于小时候父爱的“缺席”—因为家里小孩太多,父母便把她送到了亲戚家收养,而长大后父亲的严厉也让姐姐养成了独立强势的性格。在嘉宾和主持人的剖析下,姐姐明白了自己爱妹妹的方式不对,姐妹俩也成功地重修旧好。这期节目首先通过访谈讲述故事,故事内容着眼于小细节而不是大矛盾大冲突,不审丑;其次通过嘉宾点评进入到话题阶段,解构、提升、深化; 最后通过道歉的仪式环节完成整个节目乃至主题的升华。

如果说情感类节目的第一代型态是访谈,主体是故事,核心是审丑;第二代的型态就是调解, 主体是矛盾,核心是规则;《谢谢你来了》作为国内首档道歉类节目则开启了情感类谈话节目第三代的篇章,通过访谈—话题—仪式三个环节的呈现提升了情感类节目道德建设的新高度,它的型态是仪式,主体是人性,核心是话题。《谢谢你来了》的可贵之处在于,挖掘平凡人平凡事背后的美好与感动,同时也让人们有了直面错误,勇于道歉的勇气,而这种平淡而暖人的美好情感在人情关系冷漠、情感匮乏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在型态上,它把“道歉”和“感谢”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行为仪式化、故事化、话题化,追求“优美”的美学型态,无疑开辟了节目的新样态,使得情感类节目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