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编导戏文

编导艺考影片分析之范立欣与《归途列车》

编导戏文 2021-07-22 11:30:22

导演概述:范立欣

范立欣他的名字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略显陌生,但他在纪录片领域却成就斐然。在纪录片中范立欣在把握商业性的同时,依旧保留了纪录片的文艺性和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本期小编就向编导艺考生们以及编导艺考培训机构介绍一下这位导演与他出众的作品。

范立欣学习了很多国外纪录片创作的理念、技巧和手法,这在之后的《归途列车》中也得到了应用。2006年夏天他前往广州寻找拍摄对象,他将这个过程归为很社会学的田野调查,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积累,他心里对于拍摄对象的特征已经明晰,因此他将目标定位为一个出来打工已久的家庭,带有农民工问题比较突出的几个矛盾:留守儿童、民工待遇、工作环境、社会福利保障、养老、隔代教育等等。将这些矛盾集中在一个家庭之上,人物原型的轮廓就逐渐清晰。同时计划的越周密,无形中就等于画了一个创作地图,虽然过程并不确定但是至少知道终点在哪个方向。在这部片中,显然家庭、传统、亲情这些全人类共同的事情是目标所在。到达目标的途径是多样而不可知的,创作时可以预 设一、两条路,但也一定要听从现实生活给你的暗示。因为故事、矛盾、变化是无所不在的,当生活偏离了原先的设想时,创作者要足够敏锐去捕捉和提炼它,去思考现实与想象发生撕裂的原因,以及撕裂中产生的新的空间意味着什么,并化为己所用。

虽范立欣从三个层面来定义自己的纪录片。从形态上这既不是电视上最常看到的历史人文的纪录大片,也不是剑走偏锋、盯住边缘社会阴暗面的作品,而试图去关照一个更广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从精神层面上既反映现实生活,又有理性思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愤怒或是怜悯;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有更广的观众群可以看到,并且对于世界的观众来说也有共鸣。因此 2013 年,范立欣又给自己一个很大的挑战—— 拍摄“快乐男声”纪录电影。拍摄这个影片他希望挑战将纪录电影搬上大银幕,做广泛的商业发行,缩小与世界的差距。范立欣相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精准营销的手段越来越成熟,慢慢的分众内容会逐渐出现,他愿意做这样的尝试。他把电影的大银幕看做一个屏幕和渠道,在这个渠道上可以放任何内容,演唱会、体育转播都可以,只要观众愿意单。拒绝这种改变就像100年前拒绝有声电影一样。回到这部纪录电影本身,范立欣试图避免拍成一个成功学的故事,而从侧面来跟踪呈现90后年轻人的承担与蜕变,跟踪记录他们在两个月的高压训练和挤压下,如何完成从男孩成长蜕变为男人的过程,然后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完成音乐梦想。

从《沿江而上》、《归途列车》的小DV,到《快乐男声》开始用4KRED EPIC这样电影级的摄影机,范立欣永远把纪录片当做非虚构电影看待,他认为在这类电影中技术和艺术之间永远是相互推动的关系,作者会不断希望找到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就需要新的技术来支持,所有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会使影片的创作空间变得更大,手法更多样化。而如何把这些新的创造力更好的融入自己的艺术表达中,需要依靠创作者的想象力去完成。而摄影师在纪录片中无论用什么设备,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事情的本质、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和可以揭示真相的变化。在用本能记录眼前发生的变化时,摄影师应该是人机一体的,这种技术和本能对于静观式的纪录片非常重要而难得。

以电影纪录片的审美角度分析《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是导演范立欣于2006年开始历时3年拍摄的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该片记录 了来自四川农村的张昌华夫妇在广东打工的生活经历与家庭矛盾,旨在描绘当下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态,期望社会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注。本文从电影纪录片的审美角度出发,分析电影纪录片的叙事、视听语言和细节这三个方面,关注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现状,对每个农民工的卑微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关注。

农民工家庭的现实状况让范立欣导演选择了双线叙事,两条主线以时序结构同时进行,真实记录在城市中的张昌华夫妇和农村的儿女与老人的状态变化。片中一开始讲述的是在广东的张昌华夫妇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但镜头立马一转就来到了四川的农村,记录与此同时在家的老人和儿女的生活状态。纪录片又以空间结构加以串联,这种空间结构运用春运这个线索连接起来,在广东的张昌华夫妇先后经历了买票困难、车内狭窄拥挤等问题后回到家乡,身处两个空间的一家人最后团聚,两条叙事线归一。整部纪录片采用的是外聚焦型的叙事视角,导演范立欣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纪录片中人物的行动、外表和客观环境。在拍摄时,完全不知道下一步人物的行动是什么。只做真实记录,不夹杂任何摄制团队的主观态度,给予了我们无比真实的观感,同时也让我们期待片中人物的下一步行动

真实记录视听语言

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一句解说词,也没有配任何背景音乐,以旁观者的角色记录下整个事件,不以任何方式干扰和妨碍事物自身的进程。这种拍摄方法虽然少了一些纪录电影的 可看性和趣味性,但大大增加了记录的真实性。在镜头的拍摄上,导演也运用了多种技巧。在拍摄春运场面时,导演选择从高处俯拍,营造出春运现场混乱、拥挤的特点。在两线叙事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则运用光线和色彩营造出两种不同的氛围。在拍摄张昌华夫妇在广东打工的镜头时,将光线压得比较昏暗,色彩较为单一,营造出了比较压抑的氛围,镜头也着重表 现城中村的混乱和狭窄;但在拍摄四川农村老家时,则画面明亮,色彩鲜艳,勾勒出了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场景。通过这种镜头和光影的对比,突显出在城市打工生活的艰辛,容易让有同样经历的观众感同身受,并产生情感共鸣。

细节凸显人物特点

《归途列车》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全片无处不在的细节,这些细节也突显出了这个家庭与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女儿张琴为祖父烧纸钱的镜头这个镜头看似普通,但蕴含着深厚的意味。张琴在为祖父烧纸钱的时候,真实地流露出了对祖父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好,不想见父母。农民工外出务工,家人缺少亲情关爱,尤其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疏远,这也为之后女儿的叛逆埋下了伏笔。自幼亲情的缺失、父母期望的沉重使得张琴不愿意在家乡完成学业,选择出去追求自己希望的生活,在她看来,有钱就可以实现自己的自由与梦想。张琴独自一人来到深圳的酒吧打工,这时候电视上正在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直播画面,张琴呆呆地看着电视画面,什么也不说。在张琴的心中,奥运会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自己只需要打工挣钱即可。农民工群体并没有充分地参与到普天同庆的大事中,只能默默地贡献劳动力,拿着不算高的薪水,为个人命运不断奔波。

《归途列车》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它聚焦中国最庞大的流动人口——农民工,以一个微小的农民工家庭为切入点,范立欣导演旨在利用这部纪录片,从一个农民工家庭的视角来反映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命运。虽然是真实的、无介入的记录,但却体现了导演和制作团队深刻的人文关怀。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