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艺考真题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模拟题(四)

艺考真题 2021-07-13 11:39:23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是中国传媒大学初试文史哲的考试了,我们又为大家准备了第四套中传文史哲模拟题,一定要多做题啊!

 

 中国传媒大学初试文史哲模拟题(四)

 

历史部分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度量衡

3.下列绘画内容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是

A.稚拙线条、简单的色彩图案,将人物、动物形象的几何图案在地面或墙壁上

B.开始出现毛笔在绢帛上绘制作品——帛画

C.对现实的理性思考,体现在绘画艺术作品中

D.以人物画为主,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实质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6.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①  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   

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

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

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 

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

8.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这一主张()

A.成为理学和心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   

C.扭转了明清时期不切实际的学风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统治地位

9.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

①“仁”的学说                   

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31.非选择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哲学部分

 

10.“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即是原始混乱的东西。”与“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两句话表明了(  )                              

A.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没有区别的
C.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1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 认识经历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 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2.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事物是静止的

13.李白名句“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是可以被改造的

14.《论语.子路》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当时孔子弟子子夏做了莒父这地方的县长,向老师问政治。孔子给他指点迷津,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率不成同。…‘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15.“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32.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 《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3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3分)

 

文学部分

 

16.借助虚字造成回环往复艺术美感的对偶句是(   )

A.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B.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C.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7.王安石《明妃曲》中的明妃是指(  )

A.王昭君

B.陈阿娇

C.赵飞燕

D.杨玉环

18.苏辙《上枢密韩太慰书》中“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所评价的人物是(   )

A.韩愈

B.欧阳修

C.孟子

D.司马迁

19.陆游《关山月》中,与“笛里谁知壮士心”在意义上构成对比关系的是(   )

A.三十从军今白发

B.沙头空照征人骨

C.遗民忍死望恢复

D.朱门沉沉按歌舞

20.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词句中,与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用了同一历史典故的是(  )

A.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B.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C.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D.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21.赵孟頫《岳鄂王墓》“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所用修辞手法是(  )

A.对比 

B.比喻

C.夸张

D.比拟

22.陆游《关山月》中,与“笛里谁知壮士心”在意义上构成对比关系的是(  )

A.三十从军今白发

B.沙头空照征人骨

C.遗民忍死望恢复

D.朱门沉沉按歌舞

23.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词句中,与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用了同一历史典故的是(  )

A.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B.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C.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D.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24.“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说的是哪位历史上的哪位才女?(   ) 

A.朱淑真 

B.秦良玉

C.李清照

D.谢道韫

2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集?(    )

A.论语 

B.大学 

C.道德经 

D.春秋

26.《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选出对《登高》鉴赏错误一项(  )

A.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D.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8.《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9.《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30.《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3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番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1)作者认为,天下乱与危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所以害民者牧民

牧民:

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其间:

宜若可以常治安矣

宜若:

不得不怨

怨:

3)根据本文写一遍文章,分析你关于吏治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