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18910974517
当前位置: 首页 攻略 编导戏文

2020编导艺考广播电视编导应试必备《加油!向未来》

编导戏文 2021-07-27 13:26:53

艺考培训班注意啦!在江苏编导统考之后就是校考的到来,电视节目分析是广播电视编导校考中经常会碰到的一种考察形式。本期小编带来的是电视栏目《加油!向未来》的分析。

《加油!向未来》——科普节目的创新路径

电视媒体作为国家文化与信息传播的主流载体,是科普工作进入大众视阈的最佳路径。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加油!向未来》,在科学理性和教育公益的基调中融入轻娱乐元素,不但颠覆了以往枯燥乏味的信息灌输,重新激活了大众的科学兴趣,同时延续了节目传播科学文化、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主体功能,一经播出便引发收视热度,微博话题累积阅读量更是高达19.1 亿次。央视在众多以娱乐为主的真人秀中打造出一档全民科普节目,作为主流媒体彰显了国家电视台的价值坚守。本文以《加油!向未来》为样本,从内容构建、综艺形式、传播价值三个维度来探讨其创新特色,以期为当下科学普及类节目的电视化表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公民的科学素养被认为是衡量现代社会公众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大众媒介有责任对科学内容进行传播。内容创新是节目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加油!向未来》树立科学的差异化定位,把多样化的科学实验作为内容诉求,关注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现象,达到内容“可知”与“可用”的平衡,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和拓展。

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服务社会。节目的初衷是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转变为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保证受众对内容选题的易受性。《加油!向未来》云集了大量有实用价值的科普议题,诸如伯努利定律、非牛顿流体、大气压强、比热容等科学术语在节目中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而是通过解构转化为普通观众也能熟知的日常现象,激发了他们的观看兴趣。

节目蕴含丰富的科学选题,尤其强调对公共生命安全科学领域的题目设计。在第四期节目中,“相同力量下,哪种工具不能打破钢化玻璃”的议题播出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节目视频被大量转发。题目来源于今夏全国多地发生暴雨灾害,众多车主因缺乏科学常识而错失自救机会的新闻事实,通过嘉宾“试错”的方式依次对鹤嘴锤、石头凿、十字镐三个选项进行验证,最终引申出逃生锤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普及求生常识。节目内容研发在紧贴时下热点,做到“科学在身边”的同时,邀请了众多科学家站台,“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科幻作家刘慈欣等为节目录制宣传片,从而形成了内容的品牌背书,使该节目具有一般节目所未能涉猎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升了节目的公信力。

一档精彩的科学节目不仅要“可知”,还需“可看”。科学议题仅靠描述往往晦涩难懂,而通过科学实验逐步接近实验结果的叙事逻辑符合电视媒介的线性表达模式,更易占领观众的心智空间。《加油!向未来》着力于实验设计的思路和角度,实验的挑战性、未知性、验证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大型专业装置与精密道具的运用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

节目十分注重科学实验的可观性。例如在印证摩擦力这个抽象概念的过程中,将被测物拴在舞台绳子中心位置,邀请 40 名现场观众与嘉宾合作进行拔河以分步验证不同物质摩擦力的大小;场外调动两辆重型卡车,以合力将两本一页一页交叠在一起的书拉开,场面蔚为壮观。其惊心动魄的实验效果拓展了节目展示空间,使观众对节目呈现的科学原理“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而在展示实验过程之外,通过验证普通书本间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摩擦力, 传达了团队力量和团结精神,自然而然地将“科普”隐于“实验”手段之后,彰显了科学魅力, 促进了科学知识的通俗化传播。

根据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于科普传播的需求和热忱未减反增。与此相矛盾的是,面对娱乐化的冲击,电视科普节目因创新乏术而日趋式微。为避免“科学失语”就需要对节目进行合理的艺术化重塑。《加油!向未来》以科学为内核,功能设置上遵循综艺化的效果,巧妙地把明星益智答题、表演、游戏闯关等多种元素杂糅,以愉悦的综艺形态展示科学之美、科学之趣,提高了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创新了国内科普类节目形态的景观。

长期以来,理性、抽象、深奥、严肃被视为科学的代名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普类节目的良性发展,内涵丰富而表现形式相对欠缺成为电视科学传播亟待解决的难题。经历了《走近科学》故事化叙事、《是真的吗》脱口秀、《最强大脑》真人秀的形态变迁,“科学”逐渐被观众“敢于”触碰。秉承“科学一起嗨”的节目理念,《加油!向未来》在形式上作了大胆创新, 将严肃的科学知识以益智答题环节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星+素人通过分组形式闯关竞赛,对于问题的竞答充分调动了嘉宾的好奇心与积极性,紧张刺激的气氛和妙趣横生的答案常引得现场笑声不断。作为一档坚持自主创新的科普类节目,《加油!向未来》能够吸引受众的持续关注,一部分原因在于在流程设计上巧妙地寓游戏于对抗竞争中,如“黑洞”环节的惩罚游戏增加了综艺感。节目借力游戏、益智答题等轻娱乐元素挖掘科学的本质,既满足了受众的娱乐欲求,又不失节目的独立品格调性。

改变受众对电视科普传播严肃呆板的传统印象,主持人的合理设置是实现节目预期目标的主导。《加油!向未来》邀请撒贝宁作主持人,正是对节目综艺化表达的准确定位。一方面, 撒贝宁屡屡化身段子手,其插科打诨的语态表达有效调节了现场氛围并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强化了主持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在娴熟把握节目进程的前提下,撒贝宁身兼游戏解说者与实验验证者等多重身份,高空实验、激光击破气球等危险验证他都亲历亲为,勇敢探索的精神赢得观众掌声,使这档看似“高冷”的科普节目具有了人情味儿。作为节目的品牌亮点,研发团队还为解题环节增加了“未来博士”的助教角色,负责对答案所涉及的科学原理进行通  俗易懂的解析,高颜值的讲题人赋予节目年轻化的气质。“主持+专家”的优化配置形成科学综艺节目独特的风格调性。

节目内涵是影响一档优秀电视节目成功的关键。满足受众对“理解科学”的心理诉求和现实需要,并非要一味地迎合受众,而是建立在大众媒体责任之上的引导。《加油!向未来》注重节目的深度与厚度,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受众构建观看氛围,在有趣、有意义的实验解码过程中唤起公众对科学的感知;在轻松的平民化氛围下,诠释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培养受众的正确科学观,传递科学正能量

以受众本位为传播理念,以快乐传播科学为宗旨,《加油!向未来》呈现的大型实验视觉奇观吸引了来自青少年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全年龄段受众的共识,营造了家人同看的仪式化活动氛围,为受众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其次,紧贴生活的科普知识有效激发了受众的求知心理和观看节目之外的学习兴趣,促使科普的被动接受转为公众的主动追求。针对节目中所呈现的经典实验,节目外许多观众将自己的验证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进行分享。如用口香糖开椰子、吸入氦气会变声等实用有趣的实验引发了全民科普热潮,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节目从受众角度论证了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可看性,由唤起受众对科学事业的关注和热爱,上升到受众主动参与科学传播,真正做到了让公众理解科学,凸显电视传播的功能与价值。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普节目理应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秉承科学严    谨的态度,《加油!向未来》邀请神舟号、南极科考站、蛟龙号、气动中心的科学家根据各  自所研究的科技项目为选手出题,将我国科学领域的丰硕成果以影像化的展示方式植入节目, 使观众直观全面地感受到中国科技的伟大力量。节目中穿插着对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绵阳气动中心等科研场所的采访介绍,不仅展现了国家科技战略,也提升了受众对国家科学  技术发展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科学普及的本质是科学精神的传递,节目最终的精彩播出凝  聚了众多科普工作者的智慧与创造,每个实验的背后都是科学顾问团、电视工作者在体力上  的辛勤付出和脑力上孜孜不倦的论证,体现出一种自觉的科学意识和引领意识。作为科普传  播创新代表的《加油!向未来》,让广大受众看到了科学在社会生态中的独特意义,以潜移  默化的方式向受众渗透科学的精神价值,从而实现科学正能量的弘扬与传承。

创新是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节目坚持科学主题的高品质呈现,使科学在“泛娱乐化”的媒介时代背景下,诠释出电视科普创新的智慧。作为 2016 年央视的代表性节目,《加油!向未来》兼具科普性、可看性、实用性、娱乐性,在寓教于乐方向上实现了节目题材和类型的突破,同时激发了大众科学兴趣,掀起了全民科学实验热潮,为中国原创科普节目的创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奠定了科普节目良好的观众基础,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本文地址:https://www.kongchanyikao.com/gl/1672.html